《乘风破浪——中日文化之河中的摆渡人》系列人物访谈

旅日作家毛丹青: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借力打力”【3】

 陈思 张丽娅

2017年06月29日09:57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毛丹青接受人民网采访

认识中国:亲眼所见最真实

除了作家、译者的身份,毛丹青还是神户国际大学的教授。每年暑假,他都会带日本学生来中国,参观在中国的日本企业,让学生听日本企业驻华员工讲述在中国的故事。他说,他更相信在中国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是真实的。“学生们来中国之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看到了在教室看不到的东西,对中国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又吉直树在出发前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称,“电视上看到过上海浦东的摩天大楼群,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壮观。”面对从未真正来过中国的又吉直树,毛丹青似乎并不急于向他“科普”中国相关的知识。“来中国之前我没有跟又吉直树说应该做哪些准备,应该看哪些书。而是直接带他进入到这个环境中,让他在现实中找出自己的感性。”回到东京后,又吉直树告诉毛丹青,他非常喜欢中国,还想再去。

2004年,毛丹青和莫言一同去了北海道,而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最后一个场景的灵感来源就是北海道。“不确定这两件事情是否有关联,但是我觉得在文化的交流中,来自个人的交流非常重要。文学有这样的力量,你可以把你看到的风景构筑到自己的文学王国中,让更多人看到”,毛丹青说。

回顾2002年大江健三郎访问莫言的家乡,毛丹青讲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去莫言家乡的路上,大江健三郎站在一个田埂上突然泪流满面,他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地平线。因为他来自于山村,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地平线,一望无际,感慨万分。“人与人的交往是感情领域的事情,跨境文学、文化让人与人相识,让国与国相知,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毛丹青说。

(责编:陈思、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