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是中国崛起进程中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战略对手【2】

2018年02月02日08:17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标题:日本将是中国崛起进程中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战略对手

 一、认知因素与中国民众的“日本认知”

在当代世界政治中,民众的“认知”(identity)因素历来是对国家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变量之一。认知因素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的社会和国民在相互认识和看待彼此时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和反应,并通过这种心理活动和反应演变为各自基本的情感抉择。因此,认知因素常常决定了民众对他国在情绪上的好恶、亲疏与远近,直接可以生动地勾画社会和民众在相互看法与态度上的接受与不接受、积极或者消极。有关“认知”因素对外交与国际关系的影响,认知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因,是国民立场往往可以直接作用于政治人物的政策选择,并构成影响相互关系时最基本的国内政治要素。国家的对外政策常常无法超越民众的整体认知,因为这直接影响一项外交政策究竟拥有多大范围的国内民意支持。

在中国民众对邻国的认知中,对日本的看法,尤其对安倍执政的日本政府的看法,似乎是“最不具有争议性”的。右倾政府、严重的历史认识问题、甘当美国的“小弟”、谋求修宪强军,这一堆标签式的看法形成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日本认知”上的“流行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着较深的民意基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日本民间非营利团体“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对日负面印象比率达66.8%。在负面印象形成的具体因素上,选项集中于两项:历史问题(67.4%)和领土争端(64.7%)。而对日正面印象的比率则为31.4%。在正面印象形成的具体因素上,选项集中于三项:“日本人讲礼仪、懂礼貌、文明程度高”(61.8%)、“日本产品质量可靠”(53.5%)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民生活水平高”(53%)。

总的来看,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正面认知,主要集中在日本是经济大国,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日本民族讲礼仪、文明水平高,日本人办事认真、工作勤奋、有进取心等等。近年的中日舆论调查数据亦表明,受两国关系回暖影响,中国民众对于日本的正面认知回升明显。但上述舆论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对日正面印象的比率31.4%与负面印象的比率66.8%,仍形成鲜明反差。因此,这里拟围绕后者加以论述。就中国民众的日本负面认知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的岛国位置与尚武精神。

(二)“历史问题”与日本的错误史观。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对侵华历史缺乏足够反省。“同样的战败创伤,在黑格尔的故乡德国,容易平复,在富士山脚下,迄今仍在频频作痛。”二战以后,有些日本领导人曾经公开承认日本对于亚洲各国的侵略行径并做出道歉,其中 “村山谈话”最具历史意义。但从冷战结束以来,日本首相围绕历史问题的言论依据其政治立场不时摇摆,小泉内阁和第二届安倍内阁上台之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更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障碍。

(三)日本联美制华的战略选择。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不断增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与军事依赖不断深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奥克森伯格曾分析认为,中国因素在美日同盟之间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分裂美日同盟,二是拉紧美日同盟。当时他曾断言这两种可能性都会存在。

(责编:许文金、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