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禹王信仰 弘扬汉字文化【2】

——王敏教授谈日本的大禹案例与汉字文化

2018年02月14日10:07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合影

王敏教授讲座开宗明义解释了“混成文化”的含义,此概念由日本文化人类学家青木保先生提出。“混成”一词源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青木先生借此表明日本的文化特色。王敏教授认为,这概念很好地揭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并认为日本文化的2000年,是与中国、印度和韩国三国文化互相参照的2000年。公元5世纪初,被称为汉地后裔的王仁从韩国来到日本,受命出任皇太子的教授,他带去的《论语》等中国古典著作入主日本文化核心——皇室,成为日本的人文教材,汉字成为日本的文字。自此,日本开始融入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也得以在日本发扬光大。如今,在福冈戒坛院存留的石刻碑文中,可以看到在隋唐,日本已经将自己和中国、天竺(印度)视为是“运命共同体”,彼时中国与印度皆为日人向往的国度,为此不惜万顷风涛,先后派出5批遣隋使和19批遣唐使,来大陆学习儒佛文化和先进技术,遗憾的是天竺路途遥远,印度文字未传播到日本,但汉字却由此东传,深深扎根于岛国,如今在东大正仓院珍藏的唐传国宝,正是中日友好交流的例证。当然,在交流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误读。比如中国的紫阳花,至日本,则误以为是绣球花、八仙草或草绣球;而在中国多以反面形象出现的狐狸,在日本却备受推崇,甚至被认为是掌丰收的稻荷神的侍者而广受祭祀,日本文学、音乐乃至日常生活中,可广泛见到以狐狸为主题的作品,比如《狐の嫁入》、“九尾狐烧灼”、“きつね うどん”等。这都表明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这也是“混成”特点形成的重要因素。要了解日本的汉字文化,必先得注意这一特色。

(责编:许文金、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