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3)

外语学习,何以登峰造极?

2019年01月10日11:00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中国游客已连续五年蝉联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国,单看2018年国庆黄金周,出境游人数就高达700万人次。苏宁易购发布的国庆出行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出国门自由行,今年翻译机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107%。

翻译机市场的爆发离不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AI时代,我们还用学外语吗?翻译这个职业会失业吗?带着这些思考,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乐部理事长、日中友好中国大学生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大赛评审会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试图探讨外语学习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第三章 外语学习,何以登峰造极?

外语水平想要超越母语水平并非易事;提高外语水平的捷径不如说是提高母语水平。

以夏目漱石和森鸥外为例,他们熟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优秀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在英国、德国的留学。

在那个没有字典的年代,森鸥外将法兰克福出身、拼写独特的歌德的名字“Goethe”写作“ギョオテ”,曾被齐藤绿雨(作家、评论家)讽刺说“恐怕连歌德本人都不知道‘ギョオテ’指的是自己”。但森鸥外对歌德作品高雅且优美的翻译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二人的语言天赋自不必说,但我认为,他们学习外语的动力是身为国费留学生所背负使命感以及对语言学习的“激情”。

在上一章我曾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中国学生选择日语作为专业,或者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但是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选择喜欢的语言来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

与之相对,我并不推荐学生为了便于就业或升学而选择某种语言。时代变化之快,导致我们难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点从俄语的衰退就不难看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外语高手?举个例子,“小春日和”德语写作“Altweibersommer”,英语写作“old wives' summer”。从日语的字面意思来看,“小春日和”的确会让人误以为是“晴朗安稳的春日”;而英语把农历十月的旧称准确的表达了出来,可以让读者们体会到“小春”这一词其实是晚秋到冬天的季节用语。

再举个例子,海参的德语写作“Seegurke”,这个词直译的意思是“海中的黄瓜”,难免让人觉得二者形象大相径庭。

我在上高中时读过汤川秀树的《旅人》,其中有一个词是“メッチェン” (少女)。当时知识渊博的高等学校学生称年轻女性为“メッチェン”,将其作为暗语使用,暗自较劲谁更有文化素养。顺便说一下,我高中时代就有别名“少女迷”,到现在也没有变。

通过学习多门语言,可以接近语言和事物的本质。从这个层面来说,学习外语的过程充满了收获知识的喜悦。

另有俗话说,“学问没有捷径”“罗马非一日建成”。我知道的天才大概只有阿拉伯语学家井筒俊彦。据说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400页的阿文原版书,熟识阿拉伯文化和习俗,能与当地专家侃侃而谈。

夏目漱石把“I love you”译作“月が綺麗です”(月亮真美)被世人称道。对我来说,能够培养出像夏目漱石一样有着丰富感性的学生才是理想的教育。 

上期回顾 

(责编:陈思、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