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日本人的“土”

2019年03月01日10:24  来源:齐鲁晚报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科研水平领先世界。据统计,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的百年间,已有26位日本科学家获此殊荣,最近18年有18人获奖,年均一人。但是,在日本,无论大城小镇、大街小巷,你却看不出这是一个多么豪华、洋气、高大上的国度。相反,会觉得日本人很土,有时甚至给人土得掉渣的寒酸感。

以日本的铁路新干线为例,这应该是世界上诞生比较早的一条高速铁路,速度、舒适程度、通达地域,都有着不错的记录和口碑。让我想不到的是新干线车厢类别只有指定席和自由席,没有商务座、特等座、一等座、二等座。所谓指定席,就是一个固定的座位,上车后可以享受早先预订的席位。自由席,顾名思义,就是随便坐。每一趟列车都有几节车厢为自由席,采取先到先坐的原则,有即坐,没有即站。自由席不分车次、车厢、座号,当天的所有列车在票价允许的区间都可以自由乘坐。指定席与自由席除稍有差价之外,余者同等。乘坐新干线火车,会发现指定席车厢乘客寥寥,基本以上年纪的人和小孩为主,青壮年人大都挤在自由席。与新干线列车相比,普通线路的火车更是简单化,像公交车一样的硬板座,却成为日本人出行的首要选择。以我们对日本人的理解,发达又有钱,设计理念超前,完全可以把新干线火车整得场场面面,既可提高档次,又可为部分有钱人提供更多消费选择。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两种座位,让人产生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滞后的感觉。

如果说新干线火车是一个设计和使用的习惯问题,用“土”字形容有些牵强。比新干线更土的是,很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了诸多早已被我们摒弃的老习惯,比如他们还在使用手绢,甚至热天在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出汗了拿起毛巾擦一把脸。这种场景于我们而言可谓恍如隔世。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手绢的使用非常普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手绢甚至作为上好的馈赠礼品,流行于礼尚往来之间。后来我们为什么不用手绢了?是因为出现了替代品——纸巾。而搭一块毛巾在肩上,如此朴实、亲切的样子,似乎只有在篮球比赛休息时方能见到,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了。

据说日本人非常优雅地继承了中国宋代茶道的内涵,至今还在不厌其烦地喝着抹茶、煎茶。本人对宋代的茶道领悟滞浅,到日本也没见到他们吃茶时那种所谓优雅舒缓,却多次看见日本人在餐馆吃饭时的吃相,既不优雅也不舒缓,而是十分粗犷地狼吞虎咽。一次,一位刚刚运动完的年轻人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走进一家拥挤的拉面馆,我们比邻而坐。拉面馆就在京都大学的边上。看样子,这个年轻人是京大的学生。我不熟悉这家拉面馆的行情,就跟着这位年轻人点,他要什么我要什么,就是一碗拉面,外加两个寿司和一小碗米饭。就在我们还在嫌热怕烫的时候,邻座的他已经把饭一扫而光。我抬头看他时,年轻人正端着大碗喝汤,滴水未剩,满头大汗,然后用毛巾擦干脸上的汗珠,结账走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很是让我感慨,想起古人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也想起小时候家里长辈们一次次的教诲。当然也会想到现在我们生活富足,却常有大量浪费的现象。

在日本时正赶上北海道7.0级大地震,国内朋友很快就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大意是因为地震导致北海道停水停电,所有支付系统全部瘫痪,导致有钱花不出,无法吃饭、住店、乘车。不排除有这样的个别现象,中国游客喜欢用支付宝、微信消费,日本的很多消费场所也安装了相应设备。但是日本人很“土”,他们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还是现金,钱包是必备品。日本的现金除了大面额的纸币,还有从500元到1元不等的硬币。有时候买一张报纸如果没有零钱,找回一把硬币,此时钱包就派上了用场。日本人把纸币、硬币分置在钱包的不同位置,井井有条。在我们已经把钱包收之南山,过着一部手机勇闯天下的现代生活的时候,日本人却还在坚持着最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既不快捷,更不方便,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土归土,但日本人并不是刻意亏待自己,他们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几乎都想到了。像零钱问题,任何一个需要花钱的场所都设置了自动零钱兑换机,公交车上、地铁、火车站售票处随处可用,根本无需为找零钱添忧。再比如火车站,不管新旧、大小,全部设置了电梯,为带行李的旅客和老弱病残人员提供全天候服务,不会出现乘客提着大包小包、大汗淋漓艰难上下楼梯的困苦。在诸多生活细节上,日本人做得很细,为每个人的舒适生活铺平了道路。

给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戴上一顶“土”的帽子,不是我的初衷,却又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当下的日本。日本人的穿着打扮、行为方式,很像小时候在老家生活时那样,朴实无华,挺亲切。《菊花与刀》一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日本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独特的,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家的,它是日本人独有的——既包含了日本人的长处也包含了日本人的不足。”或许这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注释。□许志杰

(责编:袁蒙、许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