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10)

第十章 外语教育的生存之道(其二)

2019年04月05日09:25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中国游客已连续五年蝉联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国,单看2018年国庆黄金周,出境游人数就高达700万人次。苏宁易购发布的国庆出行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出国门自由行,今年翻译机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107%。

翻译机市场的爆发离不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AI时代,我们还用学外语吗?翻译这个职业会失业吗?带着这些思考,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乐部理事长、日中友好中国大学生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大赛评审会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试图探讨外语学习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第十章 外语教育的生存之道(其二)

立刻用得上的东西,会立刻过时。培养不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的智慧,是大学教育被赋予的使命。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旧制高中所提倡的博雅教育。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终生学习逐渐成为常识的现代社会,博雅教育是保持终生学习态度和向世界传递新价值的原动力,它蕴含着培养出兼备解决个别问题和塑造社会形态能力、追求普遍社会价值的人才的可能性。

这并不是要求学生读柏拉图的《斐多篇》原著,追求“回忆说”等高尚的理论。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亲聆广田老师的教诲,思考明治时代的世间百态、年轻人的苦恼和恋爱问题,可以叩响感性丰富的学生的心弦,成为他们思考人和人生的良机。

再看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藤野先生并非学问多么高深,是他的热情打动了鲁迅的心,对鲁迅的之后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如果饱含满腔热情,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启发。相反,即使是拥有高学历和辉煌的教学成绩,如果沉迷于明哲保身和个人成就,也是可耻的。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对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经济学中“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动指南的经济主体”这一观点为前提构建学说提出质疑,他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通过“更好地了解人”,把扭曲的人的真实面貌展示给世人。

现实社会并非只存在合理的理论,也存在一系列难以解释的现象。我认为通过“更好地了解人”,可以提高学问的实用性。

在投资界,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或投资策划师,都不可能保持常胜。

因此,智者和愚者是相对而论的,智者某天也会变成愚者。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惧挫折持续钻研,这样才能创作出“人生艺术品”。

有着“股票天使”之称的彼得·林奇强调,“投资应是一门艺术”。英国的塞谬尔·约翰逊博士说过,“有教养的人和没有教养的人的区别如同活人和死人的区别”。我们要知道专家也有极限,培养自己灵敏的“嗅觉”,迅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为了避免沦为行尸走肉,刻苦钻研,创作出值得品味的、富有魅力的“艺术品般灿烂的人生”。 

上期回顾

(责编:陈思、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