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死因之謎:是被日本醫生暗殺的嗎

2016年10月21日15:22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魯迅死因之謎:是被日本醫生暗殺的嗎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於上海家中,距今已過去整整80年。

魯迅去世時僅56歲,而他的二弟周作人活了82歲,三弟周建人活了96歲,魯迅的母親亦享年86歲,相比之下,魯迅堪稱短壽。

在魯迅日記中,常有生病、吃藥內容,最多是1936年,267天中,121天涉病,其次是1932年,366天日記中108天涉病。自1930年后,魯迅日記中每年涉病日期基本不低於60天,而1920年至1924年間,每年涉病日期亦基本在40天以上(1922年除外,因該年日記失落,僅存47天)。可見魯迅身體一直不太好。

對於魯迅早逝,其親友均深感意外。當時中日即將爆發全面戰爭,而魯迅最后一任主治醫又是日本人須藤五百三,故“魯迅被日本醫生暗殺”一說不脛而走。1949年后,周建人、周海嬰(魯迅的獨子)均曾撰文提出疑點。

1984年2月22日,上海市組織“魯迅先生胸部X光片讀片會”,經醫學專家認定,魯迅死於氣胸(指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屬肺科急症之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時處理可治愈),而非以往認定的肺結核,而須藤醫生在《魯迅先生病狀經過》中,已明確說“諒已引起所謂‘氣胸’”。

可見,須藤斷症准確,但他採取的治療方法卻匪夷所思,進一步加深了暗殺的嫌疑。

臨去世前還在吸煙

據須藤后來所寫《醫生所見的魯迅先生》一文披露,魯迅七八歲起牙就不好,因齲齒夜難成寐,二十二三歲時“大半牙齒便已缺損”,“食量不及常人一半,而且生來不知飢餓和美味”,故“筋肉薄弱……淨體重從未超過40公斤”。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也有“牙齦腫脹,三天三夜飲食未進”的原因。

留日期間,魯迅養成吸煙的惡習。據魯迅晚年醫檔記載,他“吸煙史33年,每天約50支,55歲減至每天15支”。

魯迅多次想戒煙,1925年9月30日,魯迅在寫給許欽文的信中說:“醫生禁止吸煙、禁止喝酒,所以現已不喝酒而少吸煙,多睡覺,病也好起來了。”可到11月,魯迅又寫信告訴徐欽文:“禁吸煙,則苦極矣,我覺得如此,倒還不如生病。”

魯迅和許廣平談戀愛期間曾有戒煙打算,卻未成功,他懊惱地寫道:“我於這一事自制力竟會如薄弱,總是戒不掉。”

魯迅曾想讓許廣平管住他,但許也吸煙。二人婚后交流不多,每晚許廣平臨睡前,魯迅會陪她,並問:“我陪你抽一支煙好嗎?”聊些家常后,魯迅會再問:“我再抽一支好嗎?”而此時許已睡著了。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曾寫道:“他(指魯迅)嘲笑戲謔的時候,詼諧百出,張起一口黃牙呵呵大笑。”

魯迅49歲時已“牙齒全脫”,后因肺病日漸嚴重,在醫生苦勸下,魯迅減少吸煙,可1936年10月18日(即去世前一天),內山完造卻看到魯迅“坐在台子旁邊的椅子上,右手拿著香煙……我們要他停止吸煙,他終於把吸剩的丟了”。

魯迅並不“親日”

魯迅曾在日本學醫,日記中常用外文記錄西藥名,幾無拼寫錯誤。

魯迅接觸過的日醫有池田由友、山本忠孝、久米治彥、頓宮寬、吉田篤二、高橋淳三、高山章三、古屋次郎、增田忠達、坪井芳治、樋口良平、岡本繁、濱之上信隆、秋天康世、菅又吉、今村九一郎、妹尾唯治、鬆井勝冬、奧田愛三、田島護士等。

有人譏諷魯迅“親日”,說他“有病總去日本醫院”,其實魯迅也是不得已。當時專業西醫中,日醫價格最廉,魯迅曾寫信向友人推薦須藤五百三,說:“他是六十多歲的老手,經驗豐富,且與我極熟,決不敲竹杠的。”

魯迅晚年得子,周海嬰幼兒時體弱,以1929年6月為例,魯迅“同廣平攜海嬰到篠崎醫院”10次,平均三天一次,還不算醫生上門診治。同年9月,魯迅在信中抱怨說:“近來我幾乎終年為孩子奔忙。”

就診於日醫,既無語言障礙,且省花銷,但魯迅與日本文人交往多有不快。

1935年6月,日本名作家長與善郎經內山完造介紹與魯迅會面,魯迅開玩笑說看到商店裡陳列的棺材就想爬進去,沒想到長與回國后撰文稱魯迅心理“凶險、陰暗”,魯迅極為不滿。

1935年10月,內山完造又介紹日本著名藝術史家野口米次郎與魯迅見面,野口說:“中國的政客和軍閥,總不能使中國太平……中國不是也可以請日本來幫忙管理軍事政治嗎?”魯迅不同意,野口回國后也撰文歪曲魯迅,魯迅生氣地寫道:“和名流的會見,也還是停止為妙。”

1936年5月,日本名作家武者小路篤拜見魯迅,據武者記載,魯迅“話不多,很和氣”。可見魯迅在刻意回避。

須藤是個什麼人

至於須藤五百三,其父是雜貨商或和服商,須藤的幾位堂兄弟曾在上海經商。1893年,須藤考入日本第三高等醫學校,4年后畢業,不久加入日本陸軍,曾在朝鮮駐扎,1918年退役,時軍階已相當於中校。

1918年,可能是因其堂兄在上海經商成功,須藤也到上海來開醫院,須藤愛看書,有時一個月會從內山書店購入七八百日元的書。

魯迅結識須藤,可能是內山完造介紹的,須藤與內山出生地很近,同屬岡山縣,距離僅有30公裡,但二人關系似乎不甚密切,內山完造的弟媳內山鬆藻便不去須藤醫院看病。

須藤醫院與魯迅住處僅隔2.4公裡,往來方便。

須藤五百三曾給周海嬰治病,據他稱,海嬰4歲起常“支氣管喘息”,“(魯迅)先生也很苦悶,回答說自己也鬧不明白用怎樣的方法好”,在須藤治療下,海嬰恢復了健康。所以自1932年起,魯迅專用須藤,魯迅去世前的3年間,魯迅請須藤看病達150次以上。

1932年,有人指出須藤是日本“烏龍會”副會長,該會由退役軍人組成,有侵華傾向。周建人曾建議魯迅換個醫生,魯迅說:“大概不要緊吧。”

魯迅視須藤為學長,二人一直聊得很投機。馮雪峰曾說,魯迅非常精明,對與生命相關的事會反復考慮。從結果看,魯迅選擇了“用人不疑”。

D醫生突然闖了進來

1936年3月2日,魯迅突然病倒,須藤判斷為“支氣管喘息症”,魯迅極感驚訝,他此前從未發過此病,怎麼會50多歲才得?

魯迅臥床一個多月,驚動了宋慶齡,在宋授意下,1936年5月,魯迅的好友、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不經魯迅同意,直接帶“D醫生”登門給魯迅看病。

“D醫生”是美國人,名托馬斯·鄧恩,是呼吸系統專業醫生,茅盾充任翻譯,鄧恩表示魯迅情況很嚴重,恐怕一年都堅持不了,史沫特萊潸然淚下。鄧恩表示,魯迅肋膜裡有積水,需馬上抽掉(須藤不以為然,延后了一個多月,最終還是給魯迅抽了肋膜積水,魯迅病情迅速好轉)。

鄧恩表示,如調理好,魯迅至少還能活10年,他建議魯迅去日本休養一段時間。魯迅曾認真考慮過此意見,他說:“隻要什麼事都不管,玩他一年半載,(病)就會好得多。”馮雪峰登門時,見魯迅桌上放著日本旅游手冊。

恰在此時,魯迅昔日學生李秉中登門拜訪,李后來從軍,畢業於黃埔軍校,秉承蔣介石的旨意,來勸魯迅出國,表示這樣就可以取消當年對魯迅的“通緝令”,魯迅不肯承認所謂的“通緝令”,且擔心出國后謠言橫行,最終取消了療養計劃。

茅盾曾問鄧恩是否需要給魯迅拍個X光片,鄧恩說:“經我檢查,與拍片子一樣。”魯迅后去日本醫院拍了X光片,結果和鄧恩的診斷完全一樣。

魯迅對鄧恩的醫術大加贊揚,可生了病,仍然隻找須藤,因魯迅不懂英語,此外顧及須藤的感受。

最后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1936年10月18日,魯迅再度氣喘,忙請內山完造去找須藤,須藤仍判斷為“支氣管喘息症”,打了一針后,說“過了這一夜,再過了明天,沒有危險了”,便回家了,第二天凌晨,魯迅與世長辭。

從魯迅的X光片判斷,魯迅病因是肺泡破裂引發氣胸,可能3月時便破裂過一次,造成氣喘,好在當時破裂的肺泡不大,經調養得以康復,可X光片表明,在魯迅左肺中有一個更大的肺泡,正是該肺泡破裂,其中空氣壓迫肺和心臟,將魯迅先生活活憋死。

面對這一情況,隻需及時抽出肋間積液即可,用周海嬰的話說,“這種診斷連一般醫科高年級學生都能通過聽診得出”,須藤曾是軍醫,當時日本軍隊流行肺結核,須藤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離奇的是,應魯迅治喪委員會之請,須藤后來補寫了一部分魯迅病情,這時他才稱他早就判斷出“氣胸”,此外,還將為魯迅抽肋間積液的時間提前,似乎是未經鄧恩診療,他已經這麼做了。

不應忽略兩個因素:首先,須藤畢業后無長期專業培訓的經歷﹔其次,須藤所學是德國診療體系,重視整體判斷,在重視專科的美英醫生看來,可能專業度不夠。

對於魯迅之死,日方學者多認為須藤無責任,而中方學者多認為須藤嚴重誤診,不排除有暗殺魯迅的想法。

魯迅之死未給須藤帶來直接利益,但日據時期,須藤醫院生意不錯,1939年時每日患者數達140到170人,須藤午前看病,午后2點出診,5點左右回來,晚飯后還要看病。

戰爭結束后,須藤回家鄉執業,去世前一年,鄉裡開“須藤老醫盛贊會”對他表達謝意,1959年,須藤死於胃癌,終年83歲。

雖有疑點,可到目前為止,尚無証據能証明須藤暗害過魯迅,對於當事人的說法,不宜盡信。

歷史從來如此,許多事沒有答案,隻能存疑。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