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0月30日電 10月28日,由上海大學和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Kikkoman Corporation)共同舉辦的中日飲食文化交流活動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不同專業的50多位中日學生,兩人一組,將自己的口味、飲食習慣告之對方,由伙伴為自己定制專屬“三色丼”,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感受交流分享的樂趣。
發揮創意、烹制美味,餐廳內不時飄出歡聲笑語。“還沒自己動手做過飯,感覺很新鮮。”一名來自通信專業的同學說。品嘗過后的交流環節中,不少同學對伙伴用心烹調表示感謝,也有些同學無奈吐槽隊友手藝的不足,氣氛融洽和睦,不少第一次見面的同學通過美食拉近了彼此距離。
上海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教授董永杰表示,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希望學生們以飲食文化交流為契機,在跨文化環境中溝通成長、深化友誼。龜甲萬株式會社海外管理部部長深澤晴彥希望通過活動,將“食育”精神的內涵傳遞出去,“飲食不再是單純的吃飽肚子、維持健康的基本活動,而能體驗到心靈上的滿足,希望同學們學會自己動手做飯做菜的同時,明白如何理解他人,與他人相處,通過‘飲食’這個最基本的事情,來與他人建立和睦關系,能夠體會更多的美食和美好的人生。”
日本社會歷來看重飲食教育,稱為“食育”。“早在明治時代,‘食育’就作為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連接德育、體育、智育三大要素的核心,通過‘食育’來培養有著健全飲食習慣,身心健康的人。”深澤先生表示,“作為世界著名醬油和調味料生產廠商,公司始終將‘食育’作為推動國際飲食文化交流的立足點。”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規定由政府專門制定計劃,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組織國民進行飲食教育體驗活動,普及食品安全和營養知識,鼓勵人們珍惜食物,對大自然和勞動者心懷感恩。
近年來,隨著國內居民生產消費水平的提高,餐桌不文明的現象也逐漸增多,不過之后興起的“光盤行動”也讓我們看到了公眾對飲食消費的理性回歸。在食物來源日益豐富的當下,如何讓生活在“食物森林中”的下一代感念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學會取舍有度、合理飲食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將“食育”精神納入教育體系,營造積極健康的飲食文化氛圍,或許可以讓更多人受益。
此次活動,也是龜甲萬與上海大學連續第六年舉辦的飲食文化交流合作。2010年世博會時,雙方就合作舉辦了高級料亭 “紫 MURASAKI”活動,通過學習日本料理的文化禮儀,讓中國大學生近距離感受日本飲食文化的內涵,同時以美食料理為紐帶,深化中日學子間的友誼。雙方還以專題演講、有獎征文等形式吸引學生參與,並邀請優秀大學生訪學日本,通過飲食文化交流鞏固中日友好的青年基礎。(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