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鬆強國日本,一名每周要工作40小時的公務員卻要以這個國家跑得最快的選手身份參加明年的倫敦田徑世錦賽。29歲的川內優輝平日裡是政府雇員,做著普通的辦公室工作,戴著眼鏡,看上去呆萌﹔但踏上馬拉鬆賽道,他卻能量充沛,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即將過去的2016年,他已經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近30場比賽,多數成績都能穩定在2小時15分以內,他沒有太多時間訓練,以賽代練卻能維持在世界一流水平。他也沒有任何商業贊助,但一年掙的比賽獎金已超過了公務員收入。川內優輝是日本跑步界的一個異類,他與那些被大企業買斷、以全職工作為交換,由企業提供資金、訓練條件,為企業比賽的“體制內”運動員截然不同,他隻為自己跑。正因為此,川內成了日本工作一族奮斗的楷模。
靠業余訓練練到職業頂尖水平
上周日的日本福岡馬拉鬆賽,川內優輝以2小時09分11秒的成績列第三,僅次於兩名非洲高手。由於福岡馬拉鬆賽同時也是明年倫敦田徑世錦賽的選拔賽,前三名才有資格代表日本出戰,所以跑得最快的川內入選當之無愧。
然而他居然只是名不折不扣的業余選手,每周上5天班,一天8小時,和多數人一樣。這注定了他不可能像很多職業頂尖選手那樣每天兩練,留給他的訓練時間至多一天一次。
川內居住在琦玉縣,他的本職工作是當地政府的一名公務員,被安排在一所高中夜校辦公室接聽電話,並錄入數據並收集學費與餐費。聽上去很乏味,但川內的人生愛好是把一年的25天休假基本用於全國以及世界各地不間斷的參賽。下午1點到晚上9點這個工作時間使得川內能在早上進行晨跑訓練。像大部分刻板的日本人一樣,川內每周四練,每天跑20公裡,約花2小時,每天下班回家他還要用自制的工具進行力量訓練。
佔據任何專業領域的頂尖位置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沒有母親的彪悍家教,也許就不會有川內的今天。高中時代就是出色的中距離跑選手的川內美嘉在兒子還在小學時開始實施自己嚴苛的訓練計劃。本地公園每天都有一名小孩在母親的呵斥下奔跑,他的任務是日復一日刷新自己的紀錄,如果慢了就得加罰。而無論與小伙伴玩電子游戲多開心,一到訓練時間,他都會自覺起身:“我現在要去跑步了。”
由於從小就接受非比尋常的訓練,使得川內在此后從高中到大學的校園田徑隊中一直具備了頑強的適應能力。即便在他成人之后,即便沒有專職教練天天跟隨,他同樣會為著自我目標的實現而堅持不懈。
由於川內完全是利用業余時間訓練,周末和假期去比賽,而他的全馬最好成績達到了2小時08分14秒,已臻世界一流高手境界,他也參加過兩屆世錦賽和一屆奧運會,所以日本國內都稱他為“最強公務員”或“市民跑者”,很是勵志。
選擇獨立身份不被金錢綁架
離2016年末還不到一個月,川內的行程表上已經記錄了今年參加的大大小小近30場比賽。他的確是個異類,因為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以賽代練居然能保持如此之高的競技水准。此外,沒有接受任何商業贊助的他,已經能靠獎金賺得比公務員收入還多。
在日本,政府職員被禁止接受企業的贊助費或出場費。當被媒體問及既然這麼有名,完全有獲得商業贊助的潛力,為何還要全職上班時,他只是笑道:“自從開始跑步,每年都創造個人最好成績,這種環境很適應我,所以沒理由辭職。”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有體制內的運動員。傳統的日本職業體育體制是大企業贊助商模式,一般來說,一些著名企業會招募有潛力的大學體育特長生,提供一份優厚的物質保障和完備的內部訓練條件。作為全職工作的交換,這些精英選手在比賽時穿著印有企業名字的服裝,為雇主代言。
就馬拉鬆而言,精英選手和業余選手本來屬於兩個世界。后者什麼都要自掏腰包,前者不但包吃包住分文不花,用誰的產品還能賺一大筆錢。
在日本,頂尖運動員絕大多數都代表企業參賽,但川內是個例外。
往更深處說,川內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認為,自己跑步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獲得某種自由。如果受雇於企業模式的“實業團”,那麼諸如怎麼跑、去哪兒跑之類的自由選擇就會被限制,這就違背了自己的初心。
起初,川內是獨行者,不被許多體制內選手待見。業余選手能比職業選手更優秀,就是一種對傳統的挑戰,因為它意味著舊有體制的合理性將被質疑。
但漸漸的,有人開始效仿川內,以獨立身份在競技體育之路上前行。川內用行動展示了一條體制外通向成功的路徑,他開始有了同行者。
而對於日本數百萬上班一族來說,這個僅1米70其貌不揚的小個子亦是一種精神鼓舞。他讓這些周末仍在堅持勞動或鍛煉的人感覺到付出終有收獲。馬拉鬆之所以在日本受寵,因為在淚與汗中才能淬煉出堅忍的美德,這正是深受日本國民認同的文化價值觀。記者 伊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