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與日本物哀文化

2016年12月10日09:37  來源:科技日報
 

在國產青春片原創力不足,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青春風暴依舊成為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日本電影及其掀起的二次元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引進的日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墊底辣妹》這樣的勵志青春片﹔第二類是《寄生獸》這樣的動畫改編真人電影﹔第三類是主打“少女心”和“情懷牌”的動畫電影。票房表現上,這些低成本、高口碑的日本動畫電影已經成為美式批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最近公映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風頭蓋過好萊塢大片的現象級電影,其標簽“中二”一詞也堪稱年度熱詞。

與兜售童年回憶,消費經典IP的《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等傳統動畫電影不同,《你的名字。》是一部融合神話、災難元素的青春題材,具有個人表達的原創動畫長片。影片將個人渺小的情感與群體巨大的災難相聯系,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倘若《哆啦A夢》們是日本影人饋贈給觀眾的紀念冊,那麼,《你的名字。》則是導演新海誠寫給全世界少男少女的一封情書。猶如華麗的辭藻、優美的字體和粉色的紙張是情書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片細膩唯美的畫面和明麗透亮的質感給人印象深刻。精雕細琢的景觀,纖毫畢現的風物,仿佛從日式水彩畫中走出一般。對現實光影近乎苛刻地還原,眼花繚亂的高彩度配色,更是達到了令人“愉快的眩暈和贊嘆”(英國伯內特語)的高度。少男少女的青春悸動在美輪美奐的星空、森林和小鎮的映襯下顯得美好而純真。再配上從和歌中汲取靈感的音樂以及年輕歌手干淨中略帶刺痛感的嗓音,令這份極盡純粹的情感成為喧囂浮躁的銀幕上的一股清流。

影片雖然著眼於青春成長、命定愛情的尋常命題,但通過引入彗星災難、陰陽相隔的極端情景,把戀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嵌入到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和情感結構中,使愛的追尋具有了審美意義和神話色彩。“物哀”一詞是江戶時期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闡發《源氏物語》的文學觀時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日本文學的思想底色,也代表大和民族的審美意識。

日本列島四季分明、風土宜人,但資源匱乏、天災頻仍,使得日本人喜好“春觀夜櫻,夏望繁星,秋賞滿月,冬會初雪”(《浪客劍心·追憶篇》),贊嘆天地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深深感到美好事物的轉瞬即逝,個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無常。承認並欣賞生命的美麗和脆弱正是“物哀”觀念的集中體現。《你的名字。》裡,天上異象與人間異象互相映襯,互為表裡,這正暗合了這種對自然及人生世相深切的情感體驗。如村上春樹所說,當日本人“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因為他們相信“沒有永遠的安定,也沒有不變不滅的事物能讓人依賴。”惟有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正是在本片中多次出現的關鍵信物——宮水三枼的發帶的象征意義。

順著這一線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場由互換靈魂引發的看似荒誕不經的愛情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是它道出了人類對於生命本源和自我的情感認知和哲學思索。柏拉圖曾在《會飲篇》裡描述遠古時期男人和女人原本是共用一個身體的,被神劈開后,往后的日子裡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則神話表明在哲學家看來人生而不完整,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因而互住身體的宮水三葉和立花瀧歷經艱辛哪怕時空穿越也要拼命找到的對方,何嘗不是另一個自己。

故事的結局是美好而詩意的。“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命運垂青的慶幸,也是自我圓滿的喜悅。

(責編:吳穎、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