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東京審判開庭70周年。三集歷史紀錄片《東京審判》將於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晚起,連續三晚在上海廣播電視台外語頻道播出。
整部紀錄片共分三集:沒有硝煙的戰場、超越勝者的審判和不能忘卻的記憶。攝制組先后赴日、美、德等國採訪有關專家、親歷者,踏訪日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舊址、關押戰犯的巢鴨監獄舊址等歷史舊址,用國際視野力証東京審判是一場文明、正義、公正的審判。該片與剛剛在新加坡斬獲亞洲電視獎最佳系列紀錄片大獎的三集紀錄片《東京審判》同名,且由同一主創團隊制作,但絕大多數內容做了更新。
節目首次披露了諸如日本律師團為南京大屠殺被告有計劃地作大量偽証、關押戰犯的日本巢鴨監獄地形圖、巴丹死亡行軍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展現了大批証人出庭作証的珍貴史料畫面,還有上海交通大學方面提供的部分最新購買的東京審判影像材料。94歲高齡的中國代表團翻譯高文彬回憶了庭審的難忘經歷,攝制組還跟隨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萬,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了向哲濬發言的影像資料。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鳩山由紀夫、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等人接受了攝制組採訪,他們在片中談及對東京審判的看法以及日本人應有的歷史態度。
《東京審判》的主創團隊、東京審判相關研究專家、參與者及后人12日在滬先睹了這部令人震撼的歷史紀錄片。學者專家普遍認為該片以平和、冷靜、客觀的敘述方式,充分挖掘珍貴庭審史料,通片有理有據、事實清晰,基調理性平和。
“如果該片只是應景,沒有翔實的事實証據和真實史料,面對日本方面制作的同題材紀錄片,我們真的會很被動”,將趕往南京參加國家公祭活動的向隆萬認為,該片的一大意義在於教育青年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評價說,紀錄片用事實証據凸顯當時審判的公平、公正性,尤其是對大量日本研究專家的採訪,借他們之口來講述這段歷史,更為客觀真實,也為在國際社會上的傳播站穩腳跟。
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何勤華教授認為,紀錄片中對原始檔案的挖掘非常有價值,是站在世界和平的角度講述這段歷史,而非宣泄受害國對加害國的怨恨情緒,無論是對國際社會還是對中國學術界都將產生廣泛影響。
東京審判是1946年至1948年間在日本東京進行的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爭罪行的審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