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調查委沒存在感,日本地震研究面臨群龍無首窘境

2018年09月28日09:48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地震調查委沒存在感,日本地震研究面臨群龍無首窘境

【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歡】6月日本大阪北部發生地震,9月北海道西南部發生地震,在日本地震連續不斷的背景下,統籌地震研究的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卻缺乏存在感。《日本經濟新聞》9月28日報道稱,該委員會一直調查活斷層等,預測地震的發生概率,但很多地震發生在“預想之外”的斷層。針對地震發生的機制,委員會給出的說明始終模棱兩可。“研究並未有助於防災”,日本追問防災研究整體的理想狀態的聲音正在加強。

關於9月6日在北海道發生的地震,有一處名為“石狩低地東緣斷層帶”的活斷層延伸至震源地附近,該斷層帶與地震的關聯性受到關注。調查委員會曾針對這個斷層帶表示,在日本國內2千多個活斷層之中,石狩低地東緣斷層帶屬於需要注意的“主要活斷層帶”,預測稱“南部可能發生7.7級左右的地震”。

但在地震后,委員會的說明則含混不清。9月6日地震當天的會議后,地震調查委員會的委員長平田直(東京大學教授)解釋稱,“(地震)與斷層帶沒有直接關系”。但在5天后卻改口表示,“斷層帶深處出現活動的可能性難以否認”,稱“斷層帶可能持續活動”,呼吁加以警惕。

怎麼警惕?

處於地下深處的活斷層沒有辦法進行直接調查,科學判斷變來變去的情況並不罕見。北海道的防災負責人發出疑惑的聲音,詢問“就算被告知要加以警惕,要怎麼辦才好呢?”

相似的情景也出現在大阪北部地震中。震源附近存在“有馬—高槻斷層帶”、“上町斷層帶”、“生駒斷層帶”,果然這些也都被列舉為主要活斷層帶。調查委員會表示,“雖然地震可能和任何斷層帶有關,但難以鎖定(具體是哪處斷層帶)”,又進行了含混不清的說明。

地震調查委員會隸屬於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成立。地震調查委員會由約20名研究人員和事務局組成,針對114處主要活斷層帶和南海海槽地震等“海溝型地震”,對地震強度和發生概率等進行“長期預測”。

但實際地震往往不會像預測的那樣發生。2004年的新潟縣中越地震、2007年的能登半島海域地震、中越海域地震、2008年的岩手和宮城縣內陸地震等都發生在不受注意的活斷層。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也是“預想之外”的聯動型地震。

可以確定發生於主要活斷層帶的隻有2016年“日奈久·布田川斷層帶”錯位導致的熊本地震。

各機構各自為政

一方面,很少有地震學者批評預測不准。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研發小組負責人宍倉正展表示,“活斷層錯位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才發生1次。而調查委員會組建隻有20多年,預測不准確是很自然的”。

但宍倉同時稱,“調查委員會並未向自治體和居民發出有用的信息”。

証明這一點的是熊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對日奈久·布田川斷層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發出警告,但很多居民在地震發生后回答稱,“沒想到熊本發生地震”。此外,熊本地方政府的抗震加固援助措施也比其它都道府縣薄弱。

問題在哪裡呢?日本的中央防災會議通過專家會議來驗証防災調查和研究的理想狀態,在2017年4月匯總的報告中嚴厲指出,“日本的防災研究缺乏指揮部,政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不足”。

中央防災會議處在日本防災相的領導下,是國家防災對策的協調人,沒有下屬研究組織。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學省管轄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氣象廳等各自為政,未能把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防災對策。

中央防災會議下屬專家會議的負責人河田惠昭(日本政府東日本大震災復興構想會議委員、關西大學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防災對策以地震學者為中心確定,並未體現思考城市建設的工程專家、研究居民避難等的人文社會學者的聲音”。

日本今年暴雨、台風、地震聯袂發生,災害的面貌發生改變。能否依靠如今的研究體制採取有效對策?《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在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討論設立防災省的利弊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從驗証現有組織的功效開始抓起,今后的災害對策將無從談起。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