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北京地名一頭霧水:中央電視台為什麼要讀成“裝墊兒台”?

2018年10月23日10:02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袁蒙 洪東實 張麗婭)北京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朝代更迭,民族遷移,為北京城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地名。而在北京人的口中,有些地名還衍生出了不同於字面的“特殊”發音。今天,小編找了一些容易讀錯的北京地名,來考考生活在北京的外國朋友,看看他們能夠讀對多少。

大柵欄 dà shí lànr

大柵欄是位於北京前門附近的一條商業街,現在也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片區域。大柵欄有著近600年的歷史,老字號商鋪眾多,現如今仍保留著當年的繁華景象。大柵欄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發音”,在北京人口中,這個地方要讀作“dà shí lànr”。

馬家堡 mǎ jiā pù

馬家堡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原名馬家鋪,“鋪”通“堡”,本為驛站。因此現在,馬家堡裡的“堡”仍讀作“pù”。

國子監 guó zǐ jiàn

國子監是中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監”是一個多音字,讀作四聲時意為“古代官名或官府名”。

胡同 hú tòng

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條,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個朝代,其中的大多數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胡同的走向多為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胡同兩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北京方言裡習慣在“胡同”后加兒化音與前面的字連讀,同時要注意不能把“兒”字念重。

※加試題

裝墊兒台(中央電視台)zhōng yāng diàn shì tái

“裝墊兒台”,是北京話裡的“中央電視台”,北京人說話犯懶,說話時會有吞音的現象,所以就會連讀成“裝墊兒台”。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