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日談:“安倍談話”到底在“談”什麼?

2015年08月15日11:08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人民網《日本7日談》專欄

2015年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發表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安倍談話”。此份“談話”,之所以被“高度矚目”,那是因為,一是關系到日本當今政府關於如何正確對待70年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個大是大非的關鍵問題﹔二是早在2015年年初,安倍為了營造所謂的“談話氛圍”,就開始“精心醞釀”,還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專家懇談會”,以為他本人的談話“預熱”﹔三是圍繞著“安倍談話”,國際輿論的焦點在於,這份“談話”是否會沿用“村山談話”中的四個關鍵詞——侵略、殖民統治、反省以及道歉,特別是這四個關鍵詞在“安倍談話”中如何具體運用。

首先,“安倍談話”選擇的時機就很耐人尋味。是“8·14”而不是“8·15”,這是在故意回避“8·15”這個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敏感日子,且是與在“8·15”這天發表的“村山談話”相區隔,其根本目的乃在於,淡化“安倍談話”之中應該表述日本承擔的侵略戰爭的罪責,以轉移國際輿論緊盯“安倍談話”之中是否有誠懇謝罪措辭的視線。

其次,“安倍談話”出現的“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這些關鍵詞,表述得非常曖昧與模糊,無法讓國際社會信服。“安倍談話”中這樣表述:“不能再次重演戰爭慘禍﹔事變、侵略、戰爭﹔決不能再次使用各種武力進行威嚇和運用來作為解決國際糾紛的手段﹔要與殖民統治作永遠的訣別,必須創造一個尊重所有民族自決權的世界”。這是“安倍談話”中有關“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的重要表述,但是安倍眼裡的“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反倒成了一個與侵略戰爭毫無關系的“第三國”在冷眼旁觀曾經發生過的一場戰爭。安倍所謂的“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並沒有非常明確地點出:到底誰是侵略戰爭的發動者,這場侵略戰爭到底侵略了哪一個國家,到底殖民奴役了哪一個國家,到底哪一個國家是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的受害國。在曖昧與模糊的語境下,實質上是混淆與模糊了侵略國與受害國的界限,而在侵略國與受害國的界限被大幅混淆的前提下,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的策源地以及亞洲侵略戰爭的發動者的猙獰角色,也就被徹底搞得混沌難辨了。

又次,“安倍談話”中有關“反省與道歉”的表述,並沒有清晰傳遞出這份談話作為日本政府的官方見解所應該表達的“反省與道歉”的誠意。“安倍談話”中這樣表述:我國多次、一貫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日本戰后出生的人已經超過總人口的八成,這些“與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系”的世代及其后代,“不能再背負繼續謝罪的宿命”。這些話語,看了之后,就讓人覺得是日本已經做了夠多的反省與道歉了,日本現今在世的人及其子孫后代不必再次重復擔負反省與道歉的責任。其實,這些話還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安倍本人也是戰后出生的一代人(安倍出生於1954年),那麼戰后出生的日本政治家以及其他人士,因為與戰爭無關,自然不必再去記住日本曾經的侵略戰爭歷史與罪責,淡化侵略戰爭也好、美化侵略戰爭也罷,甚至否定侵略戰爭,都可以以戰后出生一代以及其后的子孫后代為擋箭牌,而不必在乎國際社會對日本一再上演的“歷史修正主義”鬧劇的指責。

再次,“安倍談話”完全回避日本挑起亞洲侵略戰爭的深層內部原因,而是更多強調世界大環境等客觀因素對日本走上侵略戰爭道路的推動作用。“安倍談話”中在開篇中大幅度描述了日本發動亞洲侵略戰爭之前的世界歷史,其中這樣認為:一百年前的世界,以西洋各國為中心,殖民地浪潮席卷世界,也波及到亞洲,對於日本來說,由之帶來的危機感是日本近現代化的原動力﹔日本在亞洲最早開創了立憲政治,日俄戰爭之后,打破了殖民地的支配權﹔一戰后,經歷了殘酷戰爭洗禮后,新的世界潮流隨之誕生,之后,世界經濟大危機發生,日本經濟也深受打擊,處在外交與經濟孤立無援的困局中的日本,試圖通過武力解決危機,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體制又無力制止,就這樣日本陷入了迷茫﹔滿洲事變(即中國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退出了國聯,日本逐漸成為國際秩序的挑戰者,遂弄錯了應該前進的航向,從而走上了戰爭的道路。讀罷這段“安倍談話”,可以感覺到,安倍這是在偷梁換柱、置換概念、顛倒因果、推卸責任。眾所周知,鐵的歷史事實已經印証,是日本自己一手精心策劃了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安倍談話”裡,卻是當時的世界客觀環境,在逼迫日本不得已發動戰爭以解決經濟危機,日本反倒成了一個無奈的值得同情的不得不進行戰爭的國家,完全掩蓋與遮蔽了日本是侵略戰爭的策劃者與發動者的主體責任,經過“安倍談話”這麼精心地“打扮”,日本為何要發動亞洲侵略戰爭的罪因,便“煙消雲散”了。

(責編:陸曉鷗、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