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謝 田

2016年11月01日08:52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展出的南宋高僧虛堂智愚的墨跡

近日,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個大型的展覽會,紀念中國高僧臨濟義玄禪師去世1150年。這個展覽的名字就叫做“禪”,是日本2016下半年規模最大的特展。

為什麼日本會舉辦這麼盛大的文化活動來紀念一個中國僧人呢?原因很簡單,臨濟義玄的信徒在日本超過五百萬。古代禪師姓名中前兩個字是地號,后兩個字是法號,臨濟指的是山東菏澤。臨濟義玄生活於中晚唐時期,是禪門臨濟宗的創始人。他的宗派於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傳入日本,然后在日本發揚光大,來自於中國的禪文化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日本“達摩像”與南宋時的風格接近

說起禪宗,很多人並不陌生。關於禪宗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當年佛祖在靈鷲山開法會,手拈鮮花而不語,諸天菩薩都不解其意,隻有迦葉尊者見而微笑。於是佛祖說道:我有微妙法門,不能用文字寫出,在教法之外另傳一脈,由迦葉繼承。這個微妙法門,就是禪宗,由於不能寫成文字,所以要用“心法”來“以心傳心”,但是這種“心心相印”的東西口說無憑,還要給予“印可”,也就是証明。最早的印可是佛祖的木棉袈裟和缽盂,每一代禪宗傳人都會從上一代手裡拿到這套衣缽,像傳國玉璽一樣代代相傳。

按照禪宗傳統的說法,迦葉尊者繼承微妙法門之后,在印度傳承了二十八代,到了菩提達摩,又將之傳入中土,所以達摩是中土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據說達摩先去到南京,與梁武帝談論佛法,但是話不投機,遂踩一蘆葦,橫渡長江到北魏。在北魏國都洛陽,達摩見到永寧寺塔高聳入雲,不禁合掌念唱南無,說自己活了一百五十多歲,從未見過如此奇觀,於是不再雲游,居於洛陽城外的少林寺,一心參禪。

達摩在禪宗裡的地位極高,可以說除了佛祖就是他了。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禪”展覽會上,眾多展品都是和達摩相關的,最重要的是一幅向岳寺藏的“達摩像”,是13世紀的水墨人物畫,畫面上的達摩是胡人形象,一身紅衣,筆法細膩,風格和南宋非常接近。

根據傳說,達摩傳法不是自己去傳的,而是別人找上門求的。禪宗二祖慧可為了求法,在大雪中苦求達摩,但是達摩認為他並非真心求教,理都不理他。為了証明自己是真心求法,慧可不惜拿刀自斷一臂,終於打動達摩,得傳心法。這是禪門最經典的故事了,眾多禪宗繪畫都會以此為主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展廳裡有15世紀日本著名畫家雪舟的名畫《慧可斷臂圖》,把當時的情景畫得真實感動,鮮血未止,但畫面不失寧靜,不愧是經典之作。

可惜的是,禪宗的傳承故事雖然完整,卻不真實。從釋尊在靈鷲山拈花微笑,到達摩祖師一葦渡江,隻怕都不是事實。古印度沒有以心傳心一說,迦葉的工作是記錄佛祖的言行,以經書傳道,所以也不可能不立文字。至於達摩祖師,或許真有其人,但未必真有其事,至少禪宗的思想並非從印度傳來,這點早已是學界共識。

真實的情況是,佛法傳入中國之后,水土不服,不能和民間的孝悌概念融合,而且僧尼不事生產,對政治經濟影響太大,所以從南北朝到唐朝,出現了多次政府主導的“滅法”活動,佛教的生存遭遇危機。為了應對危機,一些高僧挺身而出,大刀闊斧地對佛教本身進行中國化改造,創立了禪宗。禪宗認為,佛門弟子也應該孝順父母,上下相憐,而且和尚不能隻乞討,也需要自食其力。這些概念很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使佛教在中國站穩了腳跟,禪宗大興之后就再沒有了滅法的活動。然而,為了維持在佛門中的合法性,又不能說禪宗是中國僧人的自創,於是又編出來一整套佛祖拈花,達摩東渡的故事,這些內容在印度的佛經裡是完全沒有的。

禪宗比較真實的歷史,是五祖之后分了南北兩脈,南傳的是六祖慧能,他寫了一本《壇經》,也是唯一一本中國僧人寫的“經”,是禪宗的根本典籍。六祖之后,南傳禪宗又分了五個宗門,號稱一花五葉。臨濟義玄是最大的支派“臨濟宗”的開山始祖,后來臨濟宗分成了楊岐派和黃龍派,到南宋時分別傳入日本,並對歷史造成了巨大影響。

(責編:張麗婭、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