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報道,北海道遇大雪,100名中國人新千歲機場內與警察推搡。
12月22日至24日期間,因北海道大雪,新千歲機場有一萬多人滯留。隨后有日本媒體稱,中國游客在滯留期間“大鬧機場”,擅闖海關並與日本警察發生推搡等。日本ISUMI鐵路公司社長鳥塚亮28日晚發表題為“中國人為何鬧機場?”的博文,針對日本輿論對中國人大鬧札幌機場事件的片面報道,對比當年日本人的類似經歷,指出不同年代的人們對此不同的看法,呼吁冷靜客觀看待中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以下為記者對該博文的翻譯:
我想日媒的報道目的是要引起“又是中國人”、“拿中國人真沒辦法”的輿論討論。為什麼這樣說,日媒完全缺失了關於發生爭執的原因報道。
乘客進入了國際機場的候機室,意味著已從日本出國,無法自由進出,他們從前日晚上被困在候機室沒得到充分的照顧,並且還將在這再熬一夜。擺在這些乘客面前的事實是,24日的同班次航班將搭載當天的乘客出發,而非23日的滯留乘客。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使是我也會鬧。
邊防檢查、海關以及航空公司都做了什麼? 作為業界老人,我很關注,但TBS電視台最初並沒有報道。
為什麼?
恐怕媒體的信源是航空公司的相關人士。他們並沒切實照顧好乘客,所以媒體從他們得來的消息缺乏真實性和原因解釋,隻拘泥於新聞時效。
這次的新千歲機場事件,之前JR北海道的報道,都同樣讓我感受到了某種意圖。對於這樣的內容受眾必須看透,但為什麼看起來很多人也在說,“是,是,中國人就是壞!”
報道中經常出現,在中韓舉國上下批評“日本人不好!”、“日本很壞!”,但真實是這樣的嗎?據我所知,批評日本的多集中於30歲到60歲的人群。年紀較大人沒怎麼有這樣的觀點。為什麼如此?上了年紀的人是通過真實體驗獲得的認知。
同樣在日本,抨擊中國的大多是50歲以下的群體,而超過60歲的也很少批評中國人。
泡沫經濟以前,我們這輩人也在國外有過類似的舉動。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文明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現在中國正處於這個階段。日本也曾經歷過公害污染、大氣污染,學校被迫停授體育課也成為理所當然。
過去都是邊按喇叭邊搶路,先到先勝,可以整齊有序地行車是近30年才出現的。而之前高峰期時的電車門前乘客也都是一涌而至。隨地扔煙頭和垃圾的行為隨處可見。很多大媽也會順手“牽走”咖啡店桌子上的牛奶和砂糖。60歲以上的老人了解這些,而年輕人並不清楚。
因此,議論“拿中國人真沒辦法”的都是50歲以下的人,超過60的人群有自知之明,也都沉默不語。
再說點正題,為什麼機場乘客會鬧?原因是什麼?
我比較在意和無奈的是機場國際線大廳處於邊防和海關檢查的控制下。據我所知,他們都本著“乘客第一”的原則工作,但口惠而實不至的大有人在。關鍵問題在於,既然國家採取政策,機場的這些問題應該改善。但媒體採訪機場一方,絲毫沒有涉及這些關鍵問題。
雖然50歲以下的人口口聲聲說著“拿中國人沒辦法”,但讓我難以忘記的是,日本人過去也憑錢說話,在國外旁若無人地隨意行事,被歐美國家蔑稱“小日本”,也就是說,你們的父輩也像現在你們所嫌惡的中國人一樣。而你們繼承著父母的血脈,在他們的養育下成長。
這就像農村人走出農村拼命工作、生活,生兒育女,40年后他們成人的孩子對自己說“拿你們這樣的農村人沒轍”是同樣的情形。
因此,還是別這樣表達為好。而比起輿論的指責,媒體缺乏根據的跟風報道更令我感到慚愧。
過去日本存在“一億總白痴”(7,80年代日本人罵自己國家的人痴迷於通俗文化時的一句氣話——譯者注),而對媒體報道不加辨別的人佔據多數的當下,這樣形容或許也合適。
如果你讀了今晚這篇文章,腦海中還有很多問號,多半,這就是危險信號。 【記者 初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