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客已連續五年蟬聯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國,單看2018年國慶黃金周,出境游人數就高達700萬人次。蘇寧易購發布的國慶出行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人走出國門自由行,今年翻譯機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107%。
翻譯機市場的爆發離不開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AI時代,我們還用學外語嗎?翻譯這個職業會失業嗎?帶著這些思考,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樂部理事長、日中友好中國大學生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大賽評審會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試圖探討外語學習的意義與樂趣所在。
第九章 外語教育的生存之道(其一)
日本和中國的教育非常重視以課本為中心的系統化學習方式。學生把既有的學說、定論視為不變的真理熟記於心。但是,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這些學生常被指出嚴重缺乏應對變化的能力和處理未知事件的能力。
唯一的例外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他極力提倡要敢於質疑課本。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接觸優秀的人和事,了解世間的評價,可以節省時間,汲取全人類的智慧。
我推薦大家多讀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夏目漱石、宮澤賢治、川端康成、小林秀雄等作家的作品,在書中與古典和智慧對話。盡量少讀二三流作家的作品。
而美國教育深知系統化學習的弊端,例如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因此,美國正在嘗試通過問題舉例和演習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處理不同事件能力的教育方式。
系統化論述、學習的方法在學術研究上受到尊重,但是在學生教育上容易陷入“象牙塔”。推行快樂學習、提高學生問題處理能力的教育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此外,大學教育的特點是靜態模式教學,而在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這是行不通的。
在這裡,我認為導入動態學習方式是一個可行的教育模式。例如,我讓學生參加“日經投資聯盟”(注1)、“日元匯率錦標賽”(注2),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可以了解社會有機構造和變化。
但是,推行上述模式唯一的難點在於,雖然有獲得經濟學博士或經營學博士學位的老師,但是目前學術被細化,面對有機且廣泛的事例,無法做到迅速、全面的指導。
“改變一個老師,可以使一百個學生受惠”,在研究與教學合作方面,我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提高自覺。
注釋:
1,日經投資聯盟:為了在學校教育中,增加投資教育的途徑,以比賽形式學習股票投資的項目。
2,日元匯率錦標賽: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學生以團隊方式參加,預測日元匯率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