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11)

第十一章 結語

2019年04月11日08:30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中國游客已連續五年蟬聯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國,單看2018年國慶黃金周,出境游人數就高達700萬人次。蘇寧易購發布的國慶出行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人走出國門自由行,今年翻譯機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107%。

翻譯機市場的爆發離不開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AI時代,我們還用學外語嗎?翻譯這個職業會失業嗎?帶著這些思考,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樂部理事長、日中友好中國大學生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大賽評審會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試圖探討外語學習的意義與樂趣所在。

第十一章 結語

AI時代的到來敦促外語教育發生質的轉變,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感到危機並採取措施來應對這一狀況。

在此,筆者根據前十期連載的內容,將結論總結以下三點:

1.實現教育從重視數量到重視質量的飛躍,防止教育內容注水,開展富有人情味的教育。

2.通過課堂演練與研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採用比起IQ更重視提高EQ的教育方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

要想在外語教育的領域中存活下去,比起著重培養專業技能,“自由學科”的教育更加符合即將到來的AI時代的需求。

這是因為,即使提高專業技能,也會立刻落后於時代的發展。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知識”就是一種豐富人生的力量,當“知識”被細分化、專業化后,就會失去其原本的豐富性。

要想和其他專業的人才競爭,充分發揮外語教育的特色和課程(優勢),就要靈活運用課堂演練和研討的教學方式,培養具有較強解決問題能力的通用型人才,才能符合時代的需求。

然而,正如良寬禪師的辭世詩所言,“見表見裡,紅葉隕落”。表裡二者不可分,我們不應當用揚棄的方法看待表裡關系,人們往往隻看到一個方面就誤以為看到了真相,應當引以為戒。

我認為AI時代的外語教育應當活用其特征、發揮其優勢,做到science(科學)與art(藝術)的融合。

人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會學的很快,作為“誘因”,我們應當拋開所學知識有利與否的功利目的,首先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助推劑”則是動漫、時尚、美妝、家電、日本料理、點心、豐富的自然與傳統文化等領域。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培養出跨越專業限制、具有良好素質,充滿人格魅力的學生。

六朝風流人物陶淵明有詩《飲酒》(其五),詩文寫道: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種隨心所欲,泰然處之的心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執筆拙稿之時,承蒙前輩的引導。期間又得歌德名言“如果有能做到的,或是想要做到的事情,請立刻開始做吧。勇氣中有天才,力量和魔法”之鼓舞,才得以驅趕懶惰之氣,寫至尾聲。

海倫凱勒曾說過,“人生不是冒險便一無所獲”。

知性並不是守舊或逃避風險,而是學習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自身解決新問題和重大問題的能力。

知性的本質是克服害怕失敗的恐懼,勇於挑戰自己,享受學習的樂趣。

最后,借此機會感謝南開大學王健宜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津田量副教授的諸多幫助。

面對當前外語教育的困難狀況,希望匯集相關人士的智慧,期望今后外語教育再創輝煌。就此擱筆。

菊花熏香之際,謹以此稿獻給先考。 

(責編:陳思、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