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蟄居啃老族”無老可啃后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2019年06月17日12:14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日媒:日本“蟄居啃老族”無老可啃后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歡】5月28日上午7時40分前后,在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一群小學生正在路邊排隊准備上校車。51歲的岩崎隆一身穿黑衣,手持2把長刀,突然砍向學生。一時間尖叫四起,鮮血飛濺。司機發現之后大吼“你在干什麼?!”,岩崎轉身將刀刺向了自己的脖子。在這起事件之后的第4天,日本前農林水產省事務次官熊澤英昭在東京練馬區的家裡用刀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據《日本經濟新聞》6月17日報道,這兩起悲劇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並且案件的主要人物都是中高年“蟄居族”。“蟄居族”相當於中國的“家裡蹲”。雖然中國和日本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但日本“蟄居族”面臨的問題對中國來說應該可以成為一種參考。

被岩崎隆一刺死或刺傷的人高達20人,其中小學6年級女生栗林華子和一名男性家長小山智史死亡。警方調查后發現,岩崎隆一幼時父母離婚,與叔父和叔母生活在一起。岩崎長期沒有工作,兩位老人均已80多歲。

被熊澤英昭殺死的兒子同樣沒有固定職業,整日在家中打游戲度日。據他供述,兒子曾經在家中對自己和妻子實施暴力,事發當日由於附近的小學舉行運動會,兒子嫌棄太吵,並大叫要“殺了他們”。熊澤英昭說,當時想到了剛剛發生在川崎市的小學生殺傷事件,想著不能讓兒子去危害他人,於是殺了他。

在事發現場展開救助活動的消防隊員等(5月28日,川崎市多摩區)

日本內閣府將“蟄居族”定義為基本不走出自己房間或家裡、除了因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之外,不出門的狀態超過6個月。此前,“蟄居族”被認為多數是15-39歲的年輕人,但在內閣府3月29日發表的調查顯示,40-46歲的“蟄居族”推測達到61.3萬人,超過了15-39歲的推測54.1萬人。

那麼,為何日本會出現如此多的中高年“蟄居族”呢?《日本經濟新聞》匯總了相關報道,揭示了日本中高年“蟄居族”出現的社會背景和面臨的現狀。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大量企業倒閉和裁員導致出現了“就職冰河期”。剛畢業的學生們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隻能靠打零工度日,有的人甚至從此不再邁出家門,與社會隔絕。

據日本內閣府的調查,開始成為“蟄居族”的年齡最多的是在60-64歲,佔17%。但從20-24歲開始不出家門的人也佔了13%。其中蟄居超過7年的佔46.7%,將近一半。70%以上為男性。

有的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蟄居,也有人從退休之后因為失去了與社會的觸點開始蟄居。其中,現在40-44歲的人開始蟄居的時期與就職時期重合。日本內閣府的負責人認為,有可能是“就職冰河期”產生的影響。

1993-2004年期間,由於經濟泡沫和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很多日本企業隻招聘應屆畢業生。如今35-44歲左右的中年人趕上了當時的冰河期。而且這一代人口眾多,2000年時日本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達到了史上最多的12萬人。畢業時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又趕上了隻招應屆生的招聘慣例。據悉,到2015年,那些在2002年沒找到工作的“冰河期世代”中的約40%仍然處於無業狀態。其中的一部分人到現在就成為了中高年“蟄居族”。

中高年“蟄居族”不斷增多,於是引發了“8050問題”。也就是說,“蟄居族”的父母大部分已過了80歲,在家裡閉門不出的孩子也已經50多歲,依靠父母退休金生活的“蟄居族”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父母去世或者臥床需要照顧,失去一直以來的生活來源。

正在失去生存空間的中高年“蟄居族”中,出現了岩崎隆一這樣報復社會的人,還出現了熊澤英一郎這樣被家人殺害的人。還有的人面對父母的離去,選擇了一概不問和逃避。2018年11月,橫濱市一名49歲的男子被警方以遺棄尸體罪逮捕。原因是其76歲的母親在家突發急病去世,他因為“不擅長與人交流想讓妹妹處理”,一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任由尸體腐爛。據悉,男子多年沒有工作,依靠母親的收入生活。

沒有收入的中年孩子和80多歲的年邁父母成為了在社會上的“孤島”。日本愛知教育大學的准教授川北捻說:“父母總覺得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家門,一直守護著孩子,但父母年紀日增,很多這樣的家庭因為顧忌世人眼光,不肯對外求援,而在社會中被孤立”。

川崎小學生殺害事件嫌疑人岩崎隆一的叔父曾經在2017年11月向市政府提出過咨詢。當時,叔父想請護工來家裡照顧自己,但“(岩崎)平時不會和我們說話,擔心外面人進來之后他的反應”。在2019年1月,叔父和叔母給岩崎寫了一封信。岩崎在回信中寫道:“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憑什麼說我是‘蟄居族’?”由於當時家人並沒有提到暴力行為,叔父說再觀察一下,市政府也就沒有去接觸岩崎。

被警方移交檢方調查的嫌疑人熊澤英昭

而殺了兒子的熊澤英昭甚至一次都沒有與區政府的福祉部門聯系過。比起青少年,中高年“蟄居族”面臨的問題顯然更加復雜。自身年齡增長帶來的疾病、父母年邁需要照顧、父母去世失去生活來源、重新回到社會的困難度等,這些復雜的問題給政府的支援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

日本政府的“蟄居族”支援工作曾經主要以就職為中心。從2000年代初開始使用了“NEET(年輕無業者,也就是啃老族)”這一說法,在各地的青年支援中心提供面試指導和職場體驗等服務。以短時間內提高就職率為主要目標,因此對象原則上在39歲以上,忽視了中高年“蟄居族”。據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推算,隨著冰河期時代的自由職業者和無業者不斷高齡化,如果他們需要低保支援的話,日本政府必須要多支付累計20萬億日元。

日本蟄居族的父母在參加社區咨詢,很多人已經白發蒼蒼

出於對此的不安,日本政府也針對“冰河期世代”採取了就職支援對策。政府將嘗試制定支援體制,讓再就業服務中心、大學、職業培訓機構和經濟團體全部參與進來,並計劃寫入2019年夏季公布的“經濟財政運營和改革的基本方針”中。

一些自治體的支援政策重點也從就職轉向了為“蟄居族”打造容身之地。在北海道札幌市,NPO法人“Letter Post Friend Consultation network”受市政府委托,從2018年6月開始每月舉辦一次“蟄居族”聚會。很多工作人員都是曾經有過蟄居經歷的人,以當事者的視角來傾聽參加者的煩惱。人們在這裡一起打扑克、聊天、下棋,慢慢地往外邁出一小步。

在“蟄居族”聚會上一名男性(前)在與工作人員下棋

但瑞穗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岡田豐認為:“應該在冰河期世代35歲之前採取對策,現在行動晚了10年”。日本經濟界正在修改企業招聘應屆生集中在春季的雇用慣例,解禁副業和允許在家辦公等。雇用環境正在大幅轉變的當下也許是解決“8050問題”最后的機會。

《日本經濟新聞》最后表示,中國似乎還不用擔心“8050問題”,但也並不意味著可以隔岸觀火。近年來,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期之后開始減速,在趨於嚴峻的就業環境下,不難想象也會出現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家裡蹲”在中國早已不是新詞,近年來還出現了“三和大神(指在深圳龍華區三和人才市場附近靠日結散工過活的人)”等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將鄰國的發展經歷當做他山之石,對比自身情況,或許能夠避免試錯,防患未然。

(責編:劉戈、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