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開發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或率先落地中國

2019年08月08日13:1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張靖)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的加劇,認知障礙症日漸成為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

7日,NeSA合同會社醫藥開發咨詢顧問、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研究指導顧問西野武士,鳥取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診療教授、神經病理診斷科科長加藤信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肖衛忠等中日醫學專家在京召開座談會,就阿爾茨海默病防治、新藥研發、中日醫學界交流體系構建等進行了探討。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日中產學官交流協會等相關機構代表也參加本次座談會,就如何推動日本新研制藥物落地、早期篩查系統導入等交換了意見。

阿爾茨海默症發展過程

據西野武士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會先后出現β澱粉樣蛋白和微管相關蛋白tau的沉澱,當蛋白聚集成斑塊后,開始阻礙腦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從而逐漸削弱患者的認知功能。而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助於延遲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沉澱的成分,由此設想該成分或對阿爾茨海默病也有療效。后經實驗論証,對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投用該新藥后,小鼠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沉澱顯著延遲,行動遲滯的症狀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動物身上觀察阿爾茨海默病需要長達幾十年,所以為了在短時間內得出准確的實驗結論,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加藤信介通過基因變異手段,使白鼠攜帶上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制造出了第一例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

NeSA合同會社醫藥開發咨詢顧問、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研究指導顧問西野武士

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加藤信介

此前有報道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是全球藥物研發史上成功率最低的疾病。對於失敗原因,西野認為以往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多集中於去除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而新藥側重於抑制蛋白的生長。

在西野看來,一旦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大腦將不斷萎縮,很難恢復到原水平,因此早期防治是關鍵。他研制的新藥更著重於早期發現和延緩病情。通過該藥物可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社會負擔,大大降低社會經濟壓力。西野表示,計劃在中國進行該新藥的臨床實驗,並在會議上針對臨床實驗的可行性及具體措施與中方專家交換了意見。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在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非常重視健康、康養課題。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文件,批復同意建立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來自21個部委。該文件同時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聯席會議不刻制公章,不正式行文。這將為國外先進藥物、技術在中國得到應用提供有力支持。李小軍還表示,協會將為中日專家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推動有利於國民健康的項目、技術落地。

據悉,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千萬,居世界首位,並且每年以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快速增長。

(責編:張靖、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