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釀酒人的“舊酒”與“新詩”

2021年01月22日08: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中日釀酒人的“舊酒”與“新詩”

中日釀酒人的“舊酒”與“新詩”

  測量發酵溫度 吳興剛 攝

  中新網紹興1月21日電(記者 李典)余暉斜照下,田野間的稻谷愈顯金黃。吳興剛將一束谷穗在手裡碾開,摩挲著粒粒飽滿的稻米。從一粒米開始,浸米、蒸飯、發酵、壓榨……談起黃酒,這位來自“中國黃酒之鄉”浙江紹興的“80后”釀酒人笑言,自己釀出的黃酒“早已數不清了”。

  而此時,遠在日本福島,“會津釀”第七代傳承人高橋亙亦在家門口稻田旁的酒坊裡,潛心制作著具有家鄉風味的日本清酒。

釀制好的黃酒 吳興剛 攝

釀制好的黃酒 吳興剛 攝

  機緣巧合下,相隔千裡的中日釀酒人通過紀實電影的鏡頭,以酒文化為媒,在兩條平行的敘事線中,隔空對話與交流,演繹出兩國手藝人的堅守、傳承與超越。

  吳興剛面積不大的酒坊裡,釀酒的工具幾乎把房間填滿。幾日前,他制作完成2020年冬釀的最后三缸酒,在朋友圈不由感慨道,父子兩代人的全程投入,讓這批酒更加讓人期待。

  黃酒始於三千多年前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在紹興,溫暖濕潤的氣候和縱橫交織的河道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讓一代代紹興人成為釀造黃酒的“好手”。

黃酒釀制中 吳興剛 攝

黃酒釀制中 吳興剛 攝

  吳興剛是家族的第四代釀酒人。他向父親學習釀酒之后,才漸漸理解“酒是糧食精”這句話的深意:糯米成長6個月,再經過5-6個月的發酵,一步一步變成原漿的黃酒。“整個過程的辛勞和不易,隻有釀酒人才懂。”他說。

  傳承的故事同樣在高橋亙身上書寫。從東京農業大學畢業后,他選擇接手家族酒坊。同是“守藝”人,高橋亙和吳興剛雖從未謀面,卻隔空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情,也互相審視著本土酒發展的改進之道。

  日本清酒與紹興黃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時,日本清酒借鑒中國黃酒的釀造方法,利用本土化條件,逐步改良而成。

  隨著工業化改革,為追求量產,釀酒工序被解構成一道道模式化流程。彼時,一間間走向衰落的傳統酒坊讓吳興剛和高橋亙不斷思索:傳統手藝真的要被淘汰了嗎?

  古法釀酒依靠天時,需要釀酒人豐富的經驗。而如何才能將這種代代相傳的經驗合適地嵌入當下的消費市場,考驗著吳興剛和高橋亙這樣的傳統釀酒人。

  在日本,針對傳統酒坊,酒業協會較為健全的保護和監管機制或許值得借鑒。“比如,插秧前,相關協會會檢測土壤是否符合種植標准﹔等到稻米成熟后,協會還會檢測農藥殘留等指標,確定是否可以釀酒。”高橋亙說,這種嚴苛的把關對酒坊形成一種約束,讓傳統酒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另一邊,中國釀酒人也在謀劃“古酒+”文章如何落筆。吳興剛將由黃酒衍生而來的“酒浸棗子”進行多次改良,制作成不同規格的棗酒,為“舊酒”新生找到了另一種可能。

  近一年的紀實電影拍攝中,這些由吳興剛和高橋亙演繹的東方釀酒故事被一幀幀收錄在鏡頭裡。平行時空下,中日傳統釀酒人的無聲對話,無一不在訴說著“舊酒”與“新詩”的融合與統一。(完)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