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鑒真精神 促進友城發展 “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助力中日青年交流

2022年11月09日13: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東京11月9日電 (孫璐 葉習民 吳穎)“鑒真大師歷經5次失敗及失明等磨難,最終第6次東渡成功,將戒律傳播到日本,改變了日本的佛教文化,為世人帶來了巨大影響。在中日兩國目前的形勢下,作為日本人,鑒真大師為促進中日交流而克服困難不懈努力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9月初,在“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組團啟動儀式上,一位日本青年充滿感概地說道。

當天,該組團啟動儀式在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湖畔舉行。20多名中日兩國青年在剛落成不久的鑒真銅像前,重溫中日友好交流史,紛紛表達了緬懷鑒真足跡,立志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的心願。

在組團啟動儀式上,一位中國留學生接受採訪時表示:“鑒真大師在日本期間,不僅傳播了佛教教義,還向日本介紹了先進的文化,包括唐代的文字、繪畫、書法、醫學和建筑,成為中日文化和民間交流的先驅,象征著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和友好交流的歷史。”

另一位中國留學生在致辭中倡議:“希望中日兩國青年能夠坦率地展開討論,暢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史為鑒,探討如何建立能夠和諧共存、共生的亞洲國際秩序,以鑒真大師為楷模,在中日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

2022年9月25日,“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團員一行訪問奈良唐招提寺。人民網 吳穎攝

十五年舉辦十二屆 默默推動中日青年友好交流

“鑒真東渡紀念活動”始於2008年,今年已是第12屆。發起此項活動的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NPO)亞細亞新生交流協會理事長、亞細亞大學教授范雲濤介紹說,為了通過踏尋鑒真足跡,推動中日兩國青年開展友好交流,增進相互理解,他與已故早稻田大學教授木下俊彥於2007年5月開始籌劃這一活動,並於次年9月成行。當時,來自日本各地的55名青年乘坐“新鑒真號”,從大阪出發,歷時2晚3天,抵達上海,並前往揚州等地。除了參觀大明寺等鑒真遺跡之外,還與上海、南京、揚州等地的中國大學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2022年9月26日,谷美裡在“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總結會上發言。人民網 吳穎攝

參加了首屆“鑒真東渡紀念活動”的谷美裡回顧說,訪問使她得以親身感受中國,通過與中國青年直接進行交流,雙方有機會不帶偏見地共同思考中日關系。也正是因為參加了此活動,她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友人,如今,大家仍在一起,為架設中日友好的橋梁而共同努力。

因新冠疫情的影響,“鑒真東渡紀念活動”中斷了2年,在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前夕的9月23日至26日,中日青年終於再次相聚,共有8名中國青年及7名日本青年參加了在東京、大阪及奈良開展的活動。雖然今年無法像往常一樣渡海前往中國,但中日兩國青年在活動期間通過網絡,與中國南京、揚州、蘇州及西安等地的約百名大學生連線,圍繞中日關系和亞洲的未來、鑒真精神與中日友好等話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家還一同參觀了鑒真創建的唐招提寺,聽取該寺“錄事”山陰誠悟介紹了鑒真與日本的淵源,緬懷了鑒真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開創中日友好交流史的故事。

締結中日紐帶 開創友好城市交流歷史

鑒真歷經12載磨難,終於在753年成功東渡日本,並前往奈良創建唐招提寺,與從日本奔赴中國的“遣唐使”等一起,締結了中日友好的紐帶。

這一紐帶在約1300年前,將奈良與西安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坐落於現今奈良地區的“平安京”,作為當時日本的京城,仿效唐朝的首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建成。為了繼承並發揚這一友好歷史,2011年,奈良縣與陝西省締結了友好關系。除此之外,鑒真大師出生地揚州市,也於2010年與奈良市締結了友好關系。

“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團員一行訪問奈良期間,奈良縣政府國際課課長辻祥子專門為中日青年介紹了奈良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友好關系史,以及如今正在開展的交流活動。她說,鑒真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包括失明在內的重重困難來到日本,不僅傳播了佛教戒律,還帶來了糧食、佛經和刺繡等許多文物和技術,將唐朝文化傳入日本,對延續至今的日本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2022年9月25日,“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團員一行訪問奈良唐招提寺。人民網 吳穎攝

辻祥子介紹到,繼承鑒真開創的中日友好大業,奈良縣與陝西省如今在科學技術、文化觀光、體育教育、文化遺產保護、環境保護等領域廣泛開展交流。作為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兩地,奈良縣與陝西省尤為重視在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交流。2014年開始,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派遣研究人員前往陝西省西北大學,開展文物保護領域專業技術交流。迄今為止已派遣6次,結成了良好的交流關系。

另一方面,奈良縣非常重視對繼承友好關系未來的青年一代的培養。辻祥子特別提及,從2013年開始,奈良縣組織關心國際交流及異文化理解的日本青年,前往上海、揚州及西安等地。除了與中國的同齡人進行交流、參觀與奈良有著歷史文化淵源的名勝古跡外,在西安,還安排日本青年前往與之交流的中國大學生家中住宿一晚,以加深日本青年對於中國更為直接的理解。

辻祥子介紹說,日本青年每次還會前往西安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參觀。辻祥子表示,以阿倍仲麻呂為代表的“遣唐使”,將唐朝先進的文化和制度傳回日本,與鑒真同樣,成為了牽起中日友好交流紐帶的先驅,參觀紀念碑成為日本青年實際感受中國的又一文化體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中日青年肩負友好未來重任

2022年9月26日,“2022鑒真東渡紀念活動”總結會。人民網 吳穎攝

通過4天的訪問和交流,中日兩國青年收獲頗豐。在探討鑒真精神的總結會上,他們紛紛表示,“即使國家和文化存在差異,也能通過對話和討論,深入地了解對方。通過此次鑒真東渡紀念活動,自己更加堅信中日之間人與人進行交流的重要性”﹔“通過此次鑒真東渡紀念活動,感受到中日兩國青年需要進一步加深對於中日友好的理解。今后,將以青年人的視角,注意深入觀察中日關系”﹔“鑒真大師不懼失敗的精神,使自身深受鼓舞。今后,將為了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懈努力”。

中日友好源遠流長,日中協會理事長瀨野清水在為中日兩國青年介紹鑒真東渡的歷史時,特別談及了一段軼事。他說,約1300年前,日本皇族長屋王派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眾人前往中國,邀請唐朝高僧赴日傳戒。長屋王制作“千袈裟”,贈給唐朝僧人,袈裟緣上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表達了與中國友好交往的心願。榮睿和普照在揚州大明寺拜見鑒真時,鑒真54歲,在當時已是高齡,但長屋王的這四句詩打動了鑒真,鑒真決定親自東渡日本,終於在12年后,克服重重困難抵達日本。瀨野清水指出,鑒真大師以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開創了1300年來中日兩國從未間斷的民間友好關系,鑒真大師不僅傳播了佛教,還帶來了建筑技術、飲食文化及印刷技術等,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強調,希望青年一代能夠繼承鑒真大師的精神,使中日友好之火生生不息,繼續發揚光大。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