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我作为中国驻日本大使,在第一时间即奉命约见日本外务省负责人,接受日本各大媒体采访,表达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
“谁是伏地魔?”这个形象而尖锐的问题如今主导了中日两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辩论。当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首次用“伏地魔”比喻日本军国主义后,一场“批魔”与“护魔”的对决在中日之间愈加激烈。
对安倍来说,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行为艺术”。既然敢高调去“秀”,就意味着他已经做好“挨批”的准备,甚至不排除有应对预案。
在这一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二战后,日本用极其复杂的心态去“拥抱战败”。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日本致力于经济发展,但在决策层大国志向并未消泯。反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更急于改变“经济一流”、“政治二流”和“军事三流”的不均衡状态。
安倍选择参拜靖国神社,似乎借机在“宣泄”一种情绪,既包含从“拥抱战败”转向“摆脱战败”与军事崛起的大国志向,也包含对日本国力相对衰落的焦虑与无奈,甚或有因无法打开对华、对韩外交僵局的不满与“破罐破摔”。>>详细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选择在他执政一周年之际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政治右倾化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其真实用意是挣脱战后和平宪法,重走军事大国之路。政治右倾化不断加剧的日本,已经对地区和平构成现实威胁。
对第一次担任首相期间未能参拜靖国神社,安倍直言不讳表示“悔恨至极”。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完成未尽的心愿,安倍不仅要向为国牺牲的“英灵”致敬,还要表达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并得意洋洋地展示一年来带领日本向国际社会发起挑战的“累累硕果”。在政治右倾化道路上愈走愈远的日本增添了安倍的张狂,安倍的张狂进一步加剧日本右倾化。
在右倾化道路上一意孤行的安倍,还将向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发起怎样的挑战?>>详细
中日、日韩关系:安倍一直声称对话的大门敞开着,但参拜传递的信息却是中韩因素在日本的外交考量中几乎被完全无视。
日美关系美国首次超乎寻常明确表态,显示了美国为日本在处理周边关系上失败而失望。这会让美国认为,日本不是一个能够进行战略对话的伙伴。
日本国内参拜会让来之不易的国内相对安定政治局面产生分裂,使其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力分散,从而动摇其最重要的政治目标——经济景气恢复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