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族’的不斷增加,不應是社會的負擔,而應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在長壽社會裡,通過終身學習,每個人都有機會再次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更加有益且豐富的人生。”談起我國的老齡化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娜拉這樣說。
在娜拉看來,我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到來的策略和方式,正是秉持了把“銀發族”作為寶貴資源來對待的理念。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作出部署。《規劃》提出,到2020年,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要達到20%以上。
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使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養?這既需要長期探索,又需要借鑒成熟經驗。作為長期研究日本老年教育的學者,娜拉認為,鄰國日本20世紀70年代就從“青絲”走向了“銀發”,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
“日本的老年人繼續教育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老年人的繼續教育。戰后,隨著日本重建、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變化,老年人所依賴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老年人日益孤獨,這些原因導致最早的‘老年人俱樂部’出現。老年人在俱樂部裡通過學習和互動等方式,改變了孤獨的狀態,對社會問題的解決起到很大作用。60年代,日本在出台的《老人福祉法》中倡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終身學習。厚生省開始引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老年人俱樂部’成為國家法律上的資助項目。至此,更多地方出現了老年大學,這些老年大學通常以30%的教育課程,70%的娛樂活動形式開展。”娜拉細數日本老年教育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