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動機
發揮“鲇魚”效應攪熱市場
要知道,2013年和2014年,內地銀幕連續兩年都看不到日本片的影子。去年也僅引進《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和《哆啦A夢》劇場版。今年形勢劇變,一口氣涌進眾多日本影片,變化不可謂不大。
“這也是中國電影主動出擊、求變的表現。”蔣勇認為,當內地影市步入調整,今年最后倆月進口片的引進力度遠超以往。“目的是為了攪熱市場,發揮‘鲇魚’效應。不能單單考慮到國產片的制作、放映,還要考慮國內院線的效益,不能說銀幕數增長了,每塊銀幕的效益卻下降了。”在他看來,明年將重新談判進口片名額指標,此舉也算是提前開啟預熱。
在影評人韓浩月看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分賬大片名額實在緊張,內地影業公司越來越倚重以買斷、打包的形式低價買入國外影片。“最近兩年尤為明顯。”他說,雖然國內一再提倡銀幕要多樣性,其實還很不夠,類似《長江圖》這樣的詩意電影,市場依然反應冷淡。“大家的欣賞習慣還是沒能從大片裡走出來,很多人會盤算一下,影片的特效制作是否值得到影院嘗鮮。”
至於緣何偏重動漫影片,韓浩月認為,這與真人電影、現實題材類影片在當下遭遇瓶頸不無關系。“即便像好萊塢大片,除了《變形金剛》尚能以‘一招鮮’擁有不錯的觀眾基礎外,絕大部分影片已很難預測它的票房走勢。”他分析,全球觀眾對電影的認知正在發生重大轉變,由以前偏重文化、思想,開始轉向單純娛樂,影片越來越迎合某種情緒,包括懷舊、童年記憶,而這正是動漫片最為擅長的。“日本電影這些年依然保持比較高的質量,而我們的創作開始跑偏,市場也走向畸形,可以說是自己主動喪失了部分陣地。”他說,日式動漫依靠情懷把這塊失地給搶佔了。
創作反思
日漫搶灘國產動畫“失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