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護教到禁教
繼沙勿略之后來日本傳教的人中比較有名的有維列拉和弗羅斯特。1559年9月,維列拉剃去胡子和頭發,穿上粗布黑衣,一副當地僧人的打扮,去京都傳教。他來日本已有三年半,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他在京都租了一間小屋,在屋頂豎起十字架。起初來聽道的人很少,由於他熱心說教,后來聽眾漸漸多起來。不少僧人也來聽道,聽了便謾罵,造謠說維列拉是披著人皮的魔鬼,吃人肉,屋裡死人骨頭堆積如山,結果使得他被房東趕走。於是,維列拉改弦更張,決定將傳教方式由主要在民眾中布道變為爭取上層人物支持。具體做法是先使地方大名受洗,然后通過大名的權力將其領內的百姓收為信徒。這些天主教大名為了得到南蠻人的新奇東西,歡迎耶穌會士來傳教。
1565年,傳教士弗羅斯特來到京都,協助維列拉工作。不久爆發內亂,京都一片混亂。幾年后,織田信長帶兵攻入京都,恢復秩序。1569年,弗羅斯特有機會在濠橋上與織田信長談了兩個多小時,他向信長贈送了一個特殊的禮物——地球儀。信長問他們來日本的動機,弗羅斯特回答:“隻有一個動機,那就是在日本說救世之道,除此之外,別無它望。因此神父們甘受辛苦,冒航海危險而來。”織田信長被說服了,授予耶穌會傳教的許可,還在安土城給教會撥了地,讓他們建教堂和學校。
1582年5月,織田信長為救援被圍困的豐臣秀吉,率幾十名隨從來到京都的本能寺。6月2日,本能寺被信長手下的叛臣明智光秀包圍。當信長正在寺中漱洗時,被箭射中。他拔出箭持刀與來敵交戰,手上又中槍彈,最后退入房中,切腹自殺。這件事被弗羅斯特知道后立即告知海外。豐臣秀吉得知本能寺事變后,迅速與對手講和,然后以一天行軍200裡的速度趕來,打敗明智光秀,控制了局面,統一了全國,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人。
作為織田信長的繼承人,豐臣秀吉最初對天主教也是採取保護政策,后因看到天主教危及自己的統治,才開始禁教。1586年5月,豐臣秀吉在大阪城接見耶穌會神父,在場的有弗羅斯特等人。秀吉向他們表示要渡海征服朝鮮和中國,並請教會提供兩艘洋式大帆船。他還說,如果征伐成功,就可以在中國各地建立教會,讓中國人都信天主教。會談之后,豐臣秀吉還親自作向導,引領他們參觀新建的大阪城。最后他按照教士的要求,特地下令制作了許可狀,准許天主教在全國傳教。這讓在場的傳教士非常高興。沒想到就在第二年,他一改對天主教的友好態度,突然下令驅逐神父出境。原來就在他征伐九州獲勝后返回,路經福岡,在博多灣航行,無意中發現了一艘教會的武裝船,船上有幾門大炮。船上的傳教士見到秀吉,慌忙把他迎到船上,以南蠻酒菜招待。在看到這艘戰船的幾天后,秀吉就發布了驅逐令,但他仍允許百姓信教,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可以來日本貿易,實行傳教與貿易分離的政策。
1587年豐臣秀吉發布神父驅逐令后,軍營和船上的十字旗被取下,各地教會都遭到破壞。但事情的處置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一個南蠻神父也沒有離開,他們只是轉入了地下。而豐臣秀吉本人仍是南蠻文化的愛好者。1593年秀吉在名古屋的軍營觀看葡萄牙船上的黑人跳舞。他晚年在吉野賞櫻,讓陪同的大名們穿著南蠻服裝出席。在京都,有人把自己親眼看到的南蠻人乘船來日本貿易的場景畫在大屏風上,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南蠻屏風”。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這對耶穌會士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趕忙向海外報告:“春天來了,因冬季嚴寒而萎縮即將枯死的原野上的花開了,對多年來苦於暴君迫害而萎縮的新生基督徒來說,他的死是可喜的春天來了。”的確如此,繼豐臣秀吉之后統治日本的德川家康,採取溫和的外交政策,日本向世界開放。德川家康讓那些潛伏地下的傳教士出來。他開放日本的目的是為了振興貿易,而對傳教則採取默認的政策。當時西班牙對日本所希望的貿易置之不理,卻陸續派傳教士來,這讓家康十分惱火。這時天主教在日本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時期。1600年日本耶穌會的年度報告稱:“去年4萬人改宗,教會正在順利發展﹔今年又有3萬人改宗。”17世紀初,日本約有二三十萬天主教徒,約佔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一。有些大名也信了天主教,並信仰堅定。前面提到的小西行長曾是豐臣秀吉任命的侵朝戰爭的大將。此人后率軍與德川家康的東軍作戰,戰敗被俘。因為他信教,拒絕按武士的習俗剖腹自殺,還在臨刑前取出耶穌畫像向天禱告。
慶長殉教與島原起義
17世紀前期,日本的天主教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的全過程。外來宗教與國家政權發生了嚴重沖突,同時西方殖民活動的侵略性給日本統治者帶來了直接的威脅。一些突發事件也加劇了這一沖突。
1596年10月19日,西班牙商船“聖腓力”號在從馬尼拉開往墨西哥的途中遇難,漂流到日本的土佐,船被拖進海灣。豐臣秀吉派奉行(官職)增田長盛去當地處理。增田長盛將船上的貨物全部沒收,還把船員關押起來。審訊時該船的航海長給增田長盛看世界地圖說,西班牙非常強大,先派傳教士來傳教,然后派軍隊,有信徒作內應,可以全力征服日本。這話傳到豐臣秀吉那裡,他勃然大怒,下令逮捕傳教士和信徒。第二年(慶長元年)元旦,被抓的人集中在京都的獄中,然后割去他們的耳朵,命他們由陸路徒步走到長崎,路上有兩人主動加入,共計26人。2月5日,26名殉教者被押到長崎西坂的山崗,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所謂“慶長大殉教”。
德川幕府對天主教的態度也經歷了由寬容到禁止的過程。1614年,德川家康正式頒布禁教令,將傳教士集中到長崎。拒絕改宗的教徒受到迫害。在京都,有的教徒被捆在草席或蒲包裡,露出腦袋游街,甚至被倒吊處死。在長崎,幾百名傳教士和教徒上街游行。有人背負十字架,有人將小刀插入股和腕,或高聲禱告,用鞭子抽打自己。這些行為在官方看來已是暴動的前兆。約有三分之一的傳教士和上百名信徒被流放到國外,去了澳門和馬尼拉。1616年德川家康去世,有兩年多時間教會重新活躍起來。但第二代的將軍德川秀忠繼續在全國嚴禁信教,凡窩藏傳教士者要用火刑處死,后來發展到藏有天主教用品也要處死。幕府還採用以踩踏聖母像的方式(踏繪)來測驗人們是否信教。雖然大多數人被迫改宗,但信仰堅定而殉教者仍屢見不鮮。
日本幕府政權與國內天主教徒沖突最為嚴重的事件是島原起義。島原是日本天主教的根據地,這裡本是天主教大名小西行長的領地,在禁教時百姓受到迫害。當地農民生活困苦,加之天災與領主的苛政,終於在1637年10月揭竿而起。起義者推舉16歲的天草時貞為“天童”(首領),號召農民武裝起義。起義軍以《聖體贊仰天使圖》為軍旗,聚集了3萬多人。幕府對這次起義極為重視,調集了12萬兵力鎮壓,甚至勾結荷蘭人調動戰艦炮擊島原城。據守島原城的起義軍骨干大多是武士,並使用了當地生產的火槍,戰斗力很強,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予幕府軍以重創。次年2月底起義軍終於彈盡糧絕而失敗。起義最后的一天,一萬多殘存的教徒高唱贊美天主的聖歌,向城外敵人發動最后的攻擊。天草時貞戰死,起義軍無論男女老幼都遭到屠殺,景象十分淒慘。這次起義直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從而使日本徹底走上閉關鎖國之路。
盡管南蠻文化源自天主教的傳入所帶來的異域文化,其核心當然是基督教文化,但它並不限於宗教。傳教士出於傳教的需要,也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繪畫、音樂、建筑等等。南蠻文化的范圍,從思想、學藝、教育、科技到風俗習慣,內容廣泛。就以繪畫為例,當時西方的油畫、版畫等技法傳入日本,產生了日本早期的洋畫,其風格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但部分背景使用了日本畫技法,如《聖母子像》等。過去日本畫大多取材於花鳥風月,而這時面向世界,描繪南蠻人以及南蠻船帶來的物品,完全是寫實的。另外,傳教士為了傳教,也會向民眾灌輸一些西方的科學知識。正如沙勿略所說:“日本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知道何謂太陽軌道,他們對流星、閃電、雨雪等自然現象提出種種疑問。由於我們做出令人滿意的說明,得到他們的信任。”此時歐洲的天文學傳來,打破了傳統的天圓地方說和佛教的須彌山天界說,為日本近代的天文學奠定了基礎。西洋的測量術被稱作“南蠻流”,涉及幾何學知識。冶金方面的“南蠻吹”,是將鉛加入含銀的粗銅,利用銅和鉛的比重不同,分離含銀的鉛,再從中煉銀。歐洲的帽子稱為“南蠻笠”,歐洲的鎧甲稱為“南蠻甲”,食物中有“南蠻糕點”(面包、餅干)和“南蠻酒”(葡萄酒)。這些都是南蠻文化影響的結果。
雖然說起來,與經過文藝復興洗禮的新教文化相比,傳入日本的南蠻文化在當時的歐洲並不是最先進的文化,帶有明顯的保守傾向,但對處於封建時代后期的日本來說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由它傳入的火槍等新式兵器有利於日本的統一,由它影響的海外貿易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由它傳入的科學文化雖因鎖國體制幾度遭扼殺,但還是頑強地生存下來,為日本以后的近代化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