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2016年12月19日09:02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盡管南蠻文化源自天主教的傳入所帶來的異域文化,其核心當然是基督教文化,但它並不限於宗教。傳教士出於傳教的需要,也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繪畫、音樂、建筑等等。南蠻文化的范圍,從思想、學藝、教育、科技到風俗習慣,內容廣泛。雖然說起來,與經過文藝復興洗禮的新教文化相比,傳入日本的南蠻文化在當時的歐洲並不是最先進的文化,帶有明顯的保守傾向,但對處於封建時代后期的日本來說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

自15世紀開始,西歐各國紛紛向其未知的地區開辟新航路,世界歷史進入地理大發現時代,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最早開始大航海的國家是南歐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國家就是本文所說的“南蠻”。當時日本受中國華夷思想影響,將這一時期來日本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稱之為“南蠻人”,因為這些外來者大多是乘船繞過好望角、菲律賓從九州附近南面的海上來的。而這些不速之客所帶來的西洋文化則被稱為“南蠻文化”。

  “鐵炮”的傳入

日本最早接觸“南蠻文化”是在1543年。當時,一艘中國遠航暹羅(泰國)的帆船因遭遇台風漂流到日本九州的種子島,當地的官員立即趕來,並將此事報告該島的領主時堯。船上有幾個葡萄牙人,他們的相貌、服飾與東方人完全不同,語言也不通,見者無不稱奇。其中有兩個葡萄牙人手裡總是拿著件東西。這個東西“長二三尺,內部空心,外表筆直,顯得很沉重。它的內部經常通著,底部需要密塞。旁有一孔,系通火的路。使用方法是將妙藥(火藥)放入其中,添以小鉛彈,先在山邊設置一小白點,然后將它拿起,擺正姿勢瞄准,從一孔放火,立刻打中。放射時發出電光,聲音如雷,聞者掩耳”。這就是當時被日本人稱為“鐵炮”的火槍。關於這次火槍的傳入,《鐵炮記》中記載:“船客百余人,其貌無類,語言不通,見者皆怪之。內有二人手執‘鐵炮’,試之,果然異於凡響。該島領主時堯,遂不惜重金,求為家珍。”

時堯以兩千兩白銀的高價向葡萄牙人購得這兩支“鐵炮”,愛不釋手,嘆為稀世珍寶,並命家臣筱川小四郎學習“妙藥”的配制方法。時堯自己朝夕把玩,苦練射擊技術,不久已達到相當准確的地步。同時,時堯還讓鐵匠們試行仿造,很快就造出與原槍幾可亂真的火槍,但就是不知道堵塞槍筒底部的方法。正巧第二年一艘葡萄牙船來種子島,船上有個造槍工匠,時堯便命刀匠八板清定向這個工匠學習。后來由八板清定傳授,種子島的造槍技藝外傳,有個叫堺的市鎮發展成火槍生產的基地。名將織田信長看出這種新武器的優越性,一次就訂了500支槍,組建了一支使用火槍的軍隊。1575年5月的長筱之戰,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聯軍以火槍兵為主力對抗武田新玄的舊式騎兵,大獲全勝。火槍的傳入改變了日本傳統的作戰方法,作戰方式由一騎單打變為以火槍為主的步兵(“足輕”)集團戰術。

  “東方使徒”沙勿略

當然,“南蠻文化”的核心內涵並不是火槍這類技術文明的輸入,而是以天主教為主的基督教文化的傳入。說到在日本天主教的初傳時代,就不能不提及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最早去日本傳教的方濟各·沙勿略。

沙勿略1506年出生於西班牙納瓦拉王國沙勿略城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在家鄉度過少年時代后,1525年來到法國求學,進入巴黎大學。在大學裡,他認識了后來成為耶穌會(沙勿略也參與了耶穌會的創建)會長的羅耀拉,受到羅耀拉灌輸的“傳教”“衛道”這些理念的影響,沙勿略成為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當時葡萄牙開辟了新航路之后,在東方奪取了一些殖民地,希望有人去傳教,沙勿略成為首選之人。

1542年2月,沙勿略隨同葡萄牙新任果阿總督從裡斯本起航去印度,於5月6日抵達印度果阿。他在那裡的傳教事業很成功,建立了一個個新教區。1545年,沙勿略從果阿乘船出海,穿越孟加拉灣,進入馬六甲海峽,在附近地區傳教。1547年,沙勿略在馬六甲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人生最后幾年的事。這年12月7日,他在馬六甲的聖母堂主持結婚儀式,有人給他帶來一個日本人。這人叫彌次郎,三十五六歲,是薩摩藩的一個武士,因犯殺人罪而出國逃亡。沙勿略以前從葡萄牙商人那裡聽說有個叫日本的大島,出產白銀,就曾想過去那裡傳教。彌次郎說他來找沙勿略的目的是要坦白自己的罪,求得上帝赦免。沙勿略將他收入門下,改名保羅,送往果阿神學院培訓,以擔任自己傳教的助手。彌次郎在神學院的學習很有成效,隻用了8個月就能用葡萄牙文寫信。看到有這樣大的進步,沙勿略深受感動,對日本人很有好感,決心親自去日本傳教。

1549年4月15日,沙勿略從果阿前往日本,彌次郎等人隨行。途徑馬六甲時,當地政府為他雇了阿班船長的中國帆船。船在南中國海遇到風暴,阿班船長私下決定先將船開到中國,來年再去日本,但就在這時,風向變了,船駛入了通往日本的航道。8月15日到達鹿兒島,沙勿略一行下船后先在彌次郎家住下,然后去找鹿兒島的島主島津貴久會談,貴久允許他們在當地傳教。在自己家鄉,彌次郎從過去的殺人犯變成熱心的傳道人,他的父母妻子等許多人成了信徒,而且他還是稱職的翻譯。隨行的西班牙傳教士費爾南迪很有語言天分,他在船上向彌次郎學日語,這時已能擔當翻譯。

以后沙勿略又在山口等地傳教。一路上他們經常步行,被小孩子當做“討飯和尚”,投以石子。原來他們穿的是粗糙朴素的衣服,遭到日本人輕視。在歐洲,神職人員穿得越粗糙朴素越受尊敬,日本則完全相反。沙勿略由此發現了東西方習俗的差異。在山口,沙勿略每天兩次在街頭朗讀教理書,聽眾雲集,許多人駐足傾聽,並提出問題,由費爾南迪翻譯解答。有一天,費爾南迪在十字路口布道,當他講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許多人流淚,但有個武士從人群中擠出,聳著肩說:“假話就要結束了吧。”說完向費爾南迪吐唾沫。費爾南迪面不改色,取出手帕擦臉,繼續講下去。有個叫內田的人,看了這一幕很感動,於是就成了山口最早的教徒。

1551年1月,沙勿略一行到了天皇所在的京都,住在富商小西隆佐家。隆佐和他的兒子小西行長都成了熱心的教徒,行長后來還是著名的天主教大名(地方領主)。住了一段時間,沙勿略沒能見上天皇,隻得再回山口。這次他吸取了教訓,不再以清貧的傳教士面目見人,而是穿著豪華,威儀堂堂,帶著貴重的精美禮品——時鐘、八音盒、火槍、緞子、雕花玻璃器、望遠鏡等去見山口領主。這些在日本都是稀罕物,領主對禮物很滿意,要回贈金銀,但沙勿略表示他什麼都不要,隻希望准許他在山口傳教。領主立即同意,答應要在街上立告示牌,宣布當地百姓可以自由信教。領主還賜給沙勿略一座廢棄的寺廟,供其居住。有領主的支持,又經大家努力,兩個月時間就有500人受洗信教。這些人中有個年輕和尚叫了西,他的一隻眼瞎了,另一隻眼視力很差,終日雲游,抱著琵琶立在人家門口,賣唱為生。他口才很好,人們聽了他的吟誦會被感動得流淚。有一天,他聽了沙勿略在街頭的布道,決心不再賣唱,也做一個傳教士。就是這個盲人法師,后來使數千人成了信徒,其中有著名的學者和有身份的城主。

在傳教中,沙勿略發現,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有人告訴他:“日本久附中國,其教亦自中國傳來。中國未曾信奉(天主教),日本不可擅更。”似乎是說,隻有在中國人也信天主教的情況下日本人才會信。這讓沙勿略感到,有必要去中國傳教,甚而要先去中國傳教。1551年11月,他留下幾名神父在日本守候,自己搭葡萄牙商船返回印度,籌劃去中國傳教的事。途中他路經中國廣東珠江口外的上川島,在那裡停留了一段時間,請人用中文翻譯了一部教理書,做了去中國傳教的初步准備。有人建議沙勿略跟隨官方的使團去中國,沙勿略覺得有道理。在返回印度后,他說服總督派他作為佩雷拉使團的隨員去中國。但在使團途徑馬六甲時,由於當地

總督向佩雷拉借錢不成,就找了借口不讓佩雷拉使團去中國。沙勿略隻得帶著幾名助手離開馬六甲,決心自己找機會去中國。1552年8月底,沙勿略到達葡萄牙人在廣東的走私基地上川島。他們在島上的山坡搭建茅屋臨時居住,幾度請求走私商人帶他們進入廣州,但沒人敢冒險。這使沙勿略極為失望,不久就染上疾病,於12月3日在上川島去世。

沙勿略在日本的時間不長,隻有兩年多,但他是最早在日本播下西方文化種子的人,在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