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題材不再能夠滿足觀眾,如何更加逼近真實,又提供足夠的抽離感和戲謔感?“偽紀錄片”成為影視人的選擇。眼下由山田孝之主演的深夜檔日劇《山田孝之的戛納電影節》,就“記錄”他作為實力派男演員,並不滿足已有成就,一心想要拍攝一部影片沖擊戛納電影節的故事。而另一部深夜檔日劇 《Byplayers:如果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話》 則邀請6位資深男演員以實名身份共同演繹“黃金配角”鏡頭外的瑣碎人生,也夠得上另一重“偽紀錄”的意味。
兩部深夜檔都出自東京電視台之手。有人說“偽紀錄片”的形式是制作經費捉襟見肘的產物。不過,每集30分鐘戲謔、搞笑的劇情背后,卻無時無刻不透著一群演員的真心———哪怕是拍攝肥皂劇也要用心揣度角色心理,展現細膩演技﹔哪怕獲得觀眾喜愛,仍然不忘要得世界頂級獎項的野心,並努力一步步付諸實踐。
兩部輕鬆劇集未嘗不是對國內影人的“嚴肅啟示”:在哄抬IP,劍指數億元票房,重顏值輕演技,廉價特效滿屏飛的影視生態下,我們的名導和演員是否早已忘了藝術與表演的本心?
表演者的野心:戛納獎是如何煉成的
《山田孝之的戛納電影節》一開頭,就是山田孝之和導演山下敦弘西裝革履,在戛納紅毯揮手致意的畫面。而一轉場,山田孝之出現在某搞笑日劇的片場。強烈的反差似乎暗示觀眾這是一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電視劇。
不過,山田孝之很快道出自己的想法:有過一些作品,拿過一些獎,可是一直沒有得到重要獎項的關注,“耿耿於懷”的他決心要拿就拿最頂級的,所以想以監制身份,召集山下敦弘和12歲的童星蘆田愛菜,共同拍攝一部懸疑影片沖擊戛納電影節。
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是不少電影人的夢想。即便如此,很少有人把“沖擊戛納”挂在嘴邊,作為拍電影的原初動力。山田孝之不過30出頭,雖然在同齡男演員中演技還算出挑,可絲毫沒有制作電影的經驗,這就好比胡歌突然宣布以監制身份推出一部 《追凶者也》沖擊奧斯卡一樣不夠現實。
從成立影視公司,到大學旁聽電影講座﹔從拍攝樣片尋找投資人,到實地探訪戛納提交海報樣片,跟隨著“偽紀錄片”的鏡頭,觀眾可以了解到一部電影制作的流程、戛納獎的報送選片流程,也通過主創對專業電影人的訪談了解到戛納偏好怎樣的電影———重視電影個性,呈現新的表現手法。
劇集中,山田孝之難免遭遇質疑:以拿獎為動機無疑把電影功利化了。多次獲得戛納獎的導演河瀨直美直言,在拍攝一部作品之初,我從未想過獲得獎項。“偽紀錄片”毫不避諱地呈現著山田孝之的困境———缺乏正規的投資方,沒有嚴謹的劇本大綱,缺乏足夠的電影拍攝經
驗,僅有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即便一路上總在靠譜與不靠譜間徘徊,無論這部沖擊戛納的影片是否成形,一行人的執著與純粹依然令人動容。參與河瀨直美樣片拍攝結束后,山田孝之在局促的校園天文觀測室久久沉默,因跨過了自身與角色之間的分野而流下眼淚。正如河瀨直美的那句話:“電影進入了我的靈魂,才讓我的人生更加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