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稱,為了防止過度用藥和控制醫療費用,源於中醫的漢方醫學風靡日本,日本官方開始摸索使用“漢方藥”的新方法。廣州白雲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石洪超22日認為,中醫藥具有“治未病”功能,在還未生病的時候開始預防,通過食療和中藥材去介入,確實可以減低手術費用。
據《中國僑網》5月21日稱,《日本經濟新聞》網站5月19日報道,從中國傳入的中醫,在日本實現獨立發展並形成漢方醫學,目前被融合進西醫治療的范圍越來越廣泛。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深化,日本政府在制定計劃,推動中藥應用於緩解抗癌藥副作用和治療高齡患者等方面。
石洪超表示,中藥在防治疾病方面講究“天人合一”和因人、因時、因地“個性化治療”,屬於最早的“精准醫療”,尤其在處理“亞健康”問題上,中藥比西藥略勝一籌,“例如‘亞健康’人群,從中醫藥角度可以檢驗出身體失調,從而調整身體,例如按照身體情況,平時多喝點烏雞湯,吃一些壯腰健腎等保健藥去保護脊柱,產生腰椎間盤突出的幾率也會減少。”
傳統中藥盡管“簡便廉驗”,但給人印象容易是“粗黑苦臟”,與西藥相比無論是價格還是市場份額都處於劣勢。日本有部分漢方藥結合西藥的模式去發展,把中藥化學式結構化和雜質可控化,“用西藥方法去研究中藥,我本人是反對的,因為中藥講究互相配合,不同藥材之間的成分相互起作用。假如某種藥材出現副作用,我們會用另一種藥材去制衡它,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但如果像西藥那樣提取出單體,中藥會失去原本的平衡性。”石洪超稱。
關於建設現代化的中藥體系,石洪超認為,內地倒可以借鑒日本使中藥精細化的經驗,借助科技力量和時尚文化,在保持中藥特色的前提下,創造出具有整體調理和個性化精准治療優勢的傳統中藥,還可以推出如龜苓膏、瓶裝涼茶等“高顏值”的時尚中藥,使良藥不再苦口。
“日本把有限的藥材資源精益求精地做到最好,發揮其最大的用處,這個我是贊成的,現在內地也在提倡中西藥文化的互鑒,很多藥企仍在探索之中。”石洪超稱。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式重要意義。有業內人士認為,希望中國中醫藥工作者借此東風,打造出讓世界驚艷的“中國中醫藥精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