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Q50L炫耀共享奔馳C級平台 銷量質量卻遠不及自主的原因?

王潮

2017年10月15日09:20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英菲尼迪Q50L炫耀共享奔馳C級平台 銷量質量卻遠不及自主的原因?

雷諾-日產與奔馳的“聯姻”在汽車圈內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早在2010年的4月,雷諾-日產便與奔馳正式進行了結盟合作,雷諾-日產持有戴姆勒集團3.1%的股權,而奔馳分別持有雷諾、日產3.1%的股權。不過長期以來,雙方的合作僅限於奔馳向英菲尼迪提供汽油及柴油發動機。2012年9月,奔馳和雷諾-日產宣布,計劃擴大梅賽德斯奔馳與英菲尼迪之間的合作,並透露此次雙方的合作可能拓展至小型車平台技術共享。

日產與奔馳共同研發豪華車的合作計劃已經長達了七年之久,可以說是非常成熟了。英菲尼迪的Q50車型更是採用了來自奔馳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件,連英菲尼迪方面都以此為營銷。2014年,英菲尼迪正式進行了國產,而國產加長后的Q50L也並不意外地採用了這套來自奔馳的核心。技術方面有支持,國產后價格定位也得到了解決,按道理Q50L應該是前途大好,一片光明,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據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英菲尼迪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為18603輛,而那被寄予厚望的國產Q50L的銷量更是隻有僅僅9331輛,要知道,奔馳C級的上半年銷量為63371輛,這個數量是Q50L的6.79倍,是英菲尼迪品牌上半年新車銷量的3.4倍。

看完這個表,您可能會問了:不對啊!不是同一個平台一起玩嗎?沒錯,是在一起玩了,隻不過英菲尼迪的態度有問題。

說其態度有問題主要體現在車輛的質量上,據統計,僅Q50L和Q50車型在2016年就進行了兩次召回,一次為2016年4月29日,一次為2016年6月16日,總計召回數量為41110輛。

不僅總計41110輛的召回數量很大,其召回所涉及的安全隱患問題也都並不是小問題。

這是2016年4月召回時官方所給出的召回理由。

“本次召回范圍內車輛由於乘客分類系統控制單元內的程序問題,成人在入座副駕駛席時,可能被系統誤判為兒童,導致報警燈點亮,在極個別情況下,可能被系統誤判為空座。當車輛受到足以使氣囊打開的碰撞時,副駕駛席氣囊有時會出現不打開的情況,導致乘員受傷,存在安全隱患。”

這是2016年6月召回時東風英菲尼迪官方所給出的理由。

“本次召回范圍內車輛由於線控主動轉向系統控制單元程序有偏差,當發動機在電瓶處於低電壓狀態下起動時,控制單元有可能對方向盤角度作出誤判,導致方向盤和車輪的轉動角度存在差異。即使方向盤轉到中立位置,車輪也可能不會返回到直行位置,導致車輛不能按駕駛員意圖起步前行或轉向,存在安全隱患。”

對於消費者來說,影響購車的最大因素便是安全,英菲尼迪作為一個豪華品牌就更不應該出現像此類的安全隱患了,這也是為什麼說其態度不端正。

如果您認為英菲尼迪隻有2016年有召回而今年沒有,那您就錯了。在剛過去不久的2017年9月下旬,英菲尼迪再次對旗下Q50L、Q50和QX50進行了召回。其中,Q50L車型共計1132輛,Q50車型48輛。

這次涉及的安全隱患依舊是氣囊,“本次召回范圍內車輛由於供應商制造原因,駕駛員側正面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存在開焊的可能性。車輛發生碰撞觸發氣囊時,由於充氣不足造成氣囊無法完全膨脹,增加駕駛員受傷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幾千輛的召回數量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很大,但是本文的開頭提到過,今年整個上半年Q50L的銷量為9331輛,這樣看來,其召回所佔比例便不言而喻了。一系列的大比例召回事件直接將英菲尼迪品牌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徹底摧毀,而本就不強的影響力更是消失殆盡,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Q50L半年銷量僅為可憐的四位數了。

而在今年的1月5日,世界三大多媒體新聞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就曾報道,日產與奔馳終止了研發合作,七年的合作計劃宣告破裂。從2016年的10月起,日產便決定其高檔品牌英菲尼迪不再使用由奔馳和日產合資開發的“MFA2”平台。

合作終止后,工廠的共同資源分配對於資金短缺的英菲尼迪來說是個致命的問題,奔馳方面一直是大部分技術提供者,因此在工廠資源上奔馳方面更主動、投資更多,分手后分配資源的道理也很簡單:我帶來的該屬於我依然屬於我,你帶來則依然屬於你。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沒有了技術靠山的英菲尼迪讓經銷商們失去了耐心,於是經銷商退網成了英菲尼迪經常遇到的問題。據浙江媒體報道,溫州、義烏兩地有不止百位車主無法進行英菲尼迪承諾的保養內容,隻得驅車數百公裡到其他有專營店的城市進行保養。

但事實遠不止於此,除了浙江以外,在上海、山東等地也存在經銷商對於英菲尼迪品牌失去信心的情況,經銷商和廠商之間的矛盾產生的負面影響最終將會作用到英菲尼迪車主的身上,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車主的負面情緒自然要影響品牌的口碑。

產品質量堪憂、售后服務沒保障、技術靠山分道揚鑣、資金短缺,無論那一項對於一個車企來說都是致命的。而產品質量則是一切條件的基本,英菲尼迪如今的搖搖欲墜不可謂不是自食惡果。現如今,連技術競爭力不太出眾的自主品牌們都在產品質量上對豪華品牌奮起直追,更何況一個本身就較為小眾的三線豪華品牌呢?(文 王潮)

(責編:劉戈、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