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墮落”了嗎?

思客精選

2017年10月15日13:1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日本制造業“墮落”了嗎?

1119750231_14769226668271n

“日本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

擁有百年歷史的日本第三大鋼企“神戶制鋼所”承認供貨數據造假,波及航空、汽車等200多家中下游企業。事件影響巨大,以致被日本媒體形容為“動搖日本制造”的“神戶沖擊”。在此之前,堅守世界制造業大國地位的日本已有不少丑聞,比如“高田氣囊”及其召回事件至今仍在發酵,東芝、三菱汽車等巨型企業數據造假、粉飾賬目等。

以品質、安全和性能贏得“日本第一”的日本制造業及其旗艦,何以“墮落”到如此地步?

回望過去,不難發現,日本制造業企業的“變壞”,與冷戰結束后的內外環境巨變有著直接關系。以柏林牆倒塌為分野,冷戰時期的“一道牆、兩大陣營、三個世界”格局突變,過去涇渭分明的兩大市場打通,市場經濟在全球普及,企業活動迎來真實的“全球大競爭”。美歐不再容忍“日本第一”,甚至齊聲喊出“日本模式”是“資本主義的異類”。過去美日微觀層面的經貿摩擦,演變為宏觀層次的體制碰撞。特別是美歐幾乎同時拉起“地緣經濟圈”——北美自貿區和歐盟,推動世界經濟進入美歐主導格局,日本被排斥在外。日本企業不得不面臨與歐美企業不平等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日本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

同時,在全球化大潮下,新興經濟體快速改革、成長,並利用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構建起新的制造業體系,形成“全球比較優勢”,成為新的競爭極。至此,日本制造業淪為“三明治的夾心層”。

從國內看,二戰后“嬰兒潮”在日本結成的“勞動者團塊”在新世紀迎來“甲子輪回期”。日本勞動力人口絕對減少,同時創新鈍化、財政浮虧,日本企業的潛在生產率螺旋下降,日本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接近於零。日本制造業企業過去追求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逐漸讓位於資本收益率,成本競爭、收益競爭成了日本企業新目標。

隨著安倍再次執政,日本企業利用“安倍經濟學”帶來的日元貶值浮夸利潤,將海外投資收益藏於“內部留存”。據日本財務省統計,上市企業不繳稅的“內部留存”高達400萬億日元,約合4萬億美元,既不投資也不用於漲工資。日本經濟增長曾呈現的“出口、投資、消費(工資)”三段論模式,蛻變為企業利潤膨脹、投資不增、消費支出縮水的緊縮模式。企業經營與宏觀經濟“失聯”了。

日本制造業的“墮落”僅體現了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經濟環境巨變的冰山一角。今后,日本企業如何轉型、日本經濟如何升級,已成關乎日本是復興還是“沉沒”的攸關問題。(作者:劉紅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編輯:任琳賢)

(責編:劉戈、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