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2018年03月27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距離南京大屠殺那場慘案的發生,已經過了80年。伴隨著戰后滾滾前行的歷史車輪,當初滿目瘡痍的南京早已恢復往昔的繁華,甚至更加富足。但是,關於那場災難的記憶也在戰后進步與發展的敘事下變得不清晰。

因此,李紅濤和黃順銘兩位青年學者萌發了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想法,歷時數載,完成了《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書,體現出他們的人文情懷和學術志趣。

在書中,作者以不同媒介場景為線索,串聯起官方媒體、線上網絡空間以及地方記憶社群如何通過競爭與合作共同完成記憶的書寫。他們將主流媒體上建構的歷史脈絡與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階段:“重新發現”南京大屠殺、“文革”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時期﹔同時,也考察了記憶與敘事如何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線上紀念活動中擴散和再生產,全面、立體地分析了記憶建構的過程與具體機制。

此前,已有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大眾出版物、影視劇和紀錄片,它們對集體記憶的影響或許更為直接。但作為學術專著,本書有其獨特的理論視角。作者熟練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對內容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具體研究方法的使用,使研究結論更加客觀、令人信服。例如,在對南京大屠殺維基百科條目書寫與修改的分析中,他們發現,“截至2014年3月5日,有1623個條目版本是由508個單獨用戶完成的。超過七成用戶(72.0%)在修改了別人的條目之后從未再進行自我修訂。”這說明條目書寫的自我反思性較低。

記憶並不穩固,它往往受到不同力量的左右,也常常依賴於人們的傳承和講述。不同於以往從政治、國際關系等角度開展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兩位作者從文化視角切入,以文化創傷作為理論框架,分析為什麼會出現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遺忘與記憶,啟發當代人應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歷史事件。

近年來,紀念南京大屠殺的熱情日益高漲。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曾報道,包括當地文物遺址史料館館員、社區居民和高中生在內的極少數受訪者將“慰安婦”等同於“妓女”,認為她們是“國家的恥辱”。此番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備受批評。這表明:集體記憶不僅有延續,也有斷裂﹔不僅有傳承,也有扭曲。作者認為,像南京大屠殺這樣足以動搖人類道德根基的事件,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記憶。因此,南京大屠殺不能僅存在於歷史的塵封中,也要進入當代人的公共生活,並且影響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

在資料收集和分析的過程中,兩位作者沒有停留在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關注,也把豐富的紀念實踐納入其中。因此我們看到,在賽博空間中,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網民如何對南京大屠殺維基百科詞條進行爭論、書寫與不斷修改,引發了我們對建構多元集體記憶的必要性的思考。除了查找、分析文本資料,作者也曾多次到南京進行田野調查、深度訪談。通過與紀念館館長、媒體工作者、導游以及普通公眾的對話交流,獲得了大量鮮活的一手資料,為理論思辨增加了生動故事。

通過作者生動的描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鐫刻遇難者數字的石壁牆、“和平大鐘”等紀念空間躍然紙上﹔“紫金草行動”“我們的和平樹行動”等民間紀念活動映入眼帘。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記憶實踐的研究與敘述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記憶生產實踐,它們在讀者的閱讀中流轉和再生產,從而與當下生活發生關聯。我認為,這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劉雙慶)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7日 24 版)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