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5月2日報道,日本政府擬在下月決定的財政健全化新目標中,把中央和地方基礎財政收支實現盈余的時期設為2025年度。由於教育免費化導致收支惡化等,原來的目標將被推遲5年。達成目標預計需要在2025年度實現超過3.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00億元)的收支改善,日本政府還將同時提出社會保障費等的控制措施。長假后將正式與執政黨展開協調。
安倍政府連續兩次推遲把消費稅稅率上調至10%,還於去年決定把一部分的增稅后稅收增加部分的用途從還債轉為教育免費化,並放棄了此前力爭2020年度實現的盈余目標。新目標把實現盈余的時期推遲5年之久,對財政整頓出現倒退的擔憂情緒或將加劇。
增稅延期和多次補充預算導致削減財政赤字進度滯后,在決定實施教育免費化前,市場方面就認為2020年度的盈余目標無望實現。內閣府1月給出的估算顯示,即使以實際GDP維持2%左右的高增長為前提進行計算,2025年度仍將出現約3.8萬億日元的財政赤字,實現盈余將推遲至2027年度。要在2025年度實現盈余,就必須對老齡化導致持續增加的社會保障費採取控制措施。
2016年度至2018年度的預算編制過程中,按照財政計劃的標准,把社會保障費的增加額控制在每年度5000億日元左右。日本政府將研究建立在2019年度以后控制財政支出增長的機制。
日本政府及執政黨內部有人指出應重視財政整頓、盡早實現收支盈余,但也有很多意見認為考慮到經濟狀況和對生活的影響,難以進一步壓縮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今后也存在經濟狀況惡化導致稅收陷入低迷的風險,設定新目標后能否按照預期消除赤字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