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日媒報道,日本東北大學等的科研團隊在20日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稱,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觀測到的裡氏9.0級劇烈搖晃是受到太平洋板塊下沉至大陸板塊時,各自堅硬部分的岩盤相互碰撞的影響。
資料圖:2011年日本大地震,震災中損失慘重的野蒜火車站,獲官方定為“震災遺構”予以保存。如今早已空無一人的這座廢棄車站,向來人無言訴說著當年遭災的舊事。 王健 攝
科研團隊通過被稱為“地震波層析成像法”的手法,對東日本382個地點觀測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地震波抵達時間計算出岩盤的強度與密度,繪制出東日本大地震震源區域附近的地下結構三維圖像。地震震源位於兩個板塊間的堅硬部分。此外還發現,1917年至2017年東北、茨城附近太平洋海域發生的裡氏7級以上大地震的震源大多位於板塊堅硬部分。
此前並不清楚究竟是哪個板塊引發了地震,而通過此次研究獲知兩個板塊均產生了影響。
科研團隊成員、東北大學地震學教授趙大鵬表示,有望通過揭曉地下的詳細結構來鎖定引發大地震的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