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3)

外語學習,何以登峰造極?

2019年01月10日11:00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中國游客已連續五年蟬聯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國,單看2018年國慶黃金周,出境游人數就高達700萬人次。蘇寧易購發布的國慶出行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人走出國門自由行,今年翻譯機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107%。

翻譯機市場的爆發離不開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AI時代,我們還用學外語嗎?翻譯這個職業會失業嗎?帶著這些思考,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樂部理事長、日中友好中國大學生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大賽評審會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試圖探討外語學習的意義與樂趣所在。

第三章 外語學習,何以登峰造極?

外語水平想要超越母語水平並非易事﹔提高外語水平的捷徑不如說是提高母語水平。

以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為例,他們熟讀四書五經等中國典籍,優秀的語言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了在英國、德國的留學。

在那個沒有字典的年代,森鷗外將法蘭克福出身、拼寫獨特的歌德的名字“Goethe”寫作“ギョオテ”,曾被齊藤綠雨(作家、評論家)諷刺說“恐怕連歌德本人都不知道‘ギョオテ’指的是自己”。但森鷗外對歌德作品高雅且優美的翻譯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二人的語言天賦自不必說,但我認為,他們學習外語的動力是身為國費留學生所背負使命感以及對語言學習的“激情”。

在上一章我曾說過,從語言學角度來看,中國學生選擇日語作為專業,或者將日語作為第二外語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但是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情”也是提高語言能力的關鍵。選擇喜歡的語言來學習,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

與之相對,我並不推薦學生為了便於就業或升學而選擇某種語言。時代變化之快,導致我們難以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從俄語的衰退就不難看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外語高手?舉個例子,“小春日和”德語寫作“Altweibersommer”,英語寫作“old wives' summer”。從日語的字面意思來看,“小春日和”的確會讓人誤以為是“晴朗安穩的春日”﹔而英語把農歷十月的舊稱准確的表達了出來,可以讓讀者們體會到“小春”這一詞其實是晚秋到冬天的季節用語。

再舉個例子,海參的德語寫作“Seegurke”,這個詞直譯的意思是“海中的黃瓜”,難免讓人覺得二者形象大相徑庭。

我在上高中時讀過湯川秀樹的《旅人》,其中有一個詞是“メッチェン” (少女)。當時知識淵博的高等學校學生稱年輕女性為“メッチェン”,將其作為暗語使用,暗自較勁誰更有文化素養。順便說一下,我高中時代就有別名“少女迷”,到現在也沒有變。

通過學習多門語言,可以接近語言和事物的本質。從這個層面來說,學習外語的過程充滿了收獲知識的喜悅。

另有俗話說,“學問沒有捷徑”“羅馬非一日建成”。我知道的天才大概隻有阿拉伯語學家井筒俊彥。據說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記住400頁的阿文原版書,熟識阿拉伯文化和習俗,能與當地專家侃侃而談。

夏目漱石把“I love you”譯作“月が綺麗です”(月亮真美)被世人稱道。對我來說,能夠培養出像夏目漱石一樣有著豐富感性的學生才是理想的教育。 

上期回顧 

(責編:陳思、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