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7)

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2019年03月13日10:42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中國游客已連續五年蟬聯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國,單看2018年國慶黃金周,出境游人數就高達700萬人次。蘇寧易購發布的國慶出行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人走出國門自由行,今年翻譯機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107%。

翻譯機市場的爆發離不開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AI時代,我們還用學外語嗎?翻譯這個職業會失業嗎?帶著這些思考,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樂部理事長、日中友好中國大學生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大賽評審會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時代外語教育的苦惱與摸索》,試圖探討外語學習的意義與樂趣所在。

第七章 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專科學校和大學教育的區別在於,專科學校的目標是通過傳授技術,培養具有實戰能力的人才,而大學教育則是培養既有人格魅力、也有能力的專業人才。然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日語不應該是屬於專業人才的范疇嗎?這一點也正是外語教育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想法,比如日語+經濟學、日語+法學等等。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語言專業的學生終究競爭不過那些經濟學+外語、法學+外語的學生。就這樣,外語教育的困境更加深刻了。

仿佛是為了印証這一點,三井物產和北京大學法學院簽訂實習協議﹔伊藤忠商事用中文舉行公司內部會議。

通過學習日語,培養靈活應變的學生,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於提高問題處理能力的要求。對此,我認為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演習和小組討論的作用,另外還需要縮小一直追求“擴大化”的專業數量和招生規模,完成日語教育從量向質的轉變。

經歷了嚴酷的高考大戰進入大學的學生們,因為受自身經驗和所學知識所限,理所當然的認為成績至上,所以“考試機器”式的學生總有一種優越感。實際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情商(EQ)比智商(IQ)更能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通過參加社團和社會公益活動變得善良、陶冶自己的情操,這些同樣也是做學問之前重要的嘗試。

曾有一位來我們公司面試的清華大學女生,她每次參加日企的面試,都會被問到有沒有實踐經驗,這讓她很困惑。作為企業來說,比起大學的名氣和學習成績,更看重實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想要找到工作,很多學生需要通過課堂演習和撰寫畢業論文,培養邏輯思維習慣,還要學會在面對未知問題的時候,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智慧,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樹立獨創性的觀點,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接觸那些看上去好像毫無用處的美術、音樂、文學等藝術,對於磨練豐富的感性和提高品味很重要。

歌德說過:“要在世界上完成創舉,要有兩個眾所周知的條件:第一要有一副好頭腦,其次要繼承一份巨大的遺產”。年輕的時候,傾盡所有的精力,從文學、歷史、哲學中尋找符合自己愛好的一流著作(經典著作),認真研讀,就會從中獲得無窮無盡的遺產(智慧)。因此,我們需要選定想要學習的對象,然后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來攻克它。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找到自己的愛好,在愉悅中學習,就能獲得更大的成果。

目前,由於工資上漲,被產業升級所淘汰的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在貿易、金融証券行業,需要能夠熟練運用AI技術、能夠創造新的價值的人才。AI的時代如滾滾洪流般襲來,加速推動著社會之變。 

上期回顧

(責編:陳思、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