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打贏『垃圾戰爭』的

2019年07月05日13:3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日本是怎樣打贏『垃圾戰爭』的

在東京,經常可以看到高聳入雲的或方或圓的大煙囪,這就是清掃工廠(垃圾處理廠)的標志性建筑,東京每個區都有一兩處垃圾處理廠。垃圾處理廠不僅對於資源回收發揮重要作用,還可以用焚燒垃圾的熱量發電、提供熱水等。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垃圾減量,這對於確保城市干淨整潔的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其前提則是對垃圾細致入微的分類回收。

日本的垃圾處理並非一帆風順。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進入高速經濟增長期,生活方式變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最終,填埋場不敷使用,垃圾問題變得越來越棘手,爆發了很多沖突,被稱為“垃圾戰爭”,其中,東京都的“垃圾戰爭”最為有名。

鑒於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后垃圾問題日趨嚴重,1970年12月25日,日本國會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這部法律經過多次修改,目的是遏制廢棄物的排放、對廢棄物進行適當的分類、保管、收集、運輸、再生和處理,通過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公共衛生。

2013年,記者曾走訪熊本縣水俁市的環境清潔中心,這裡經常面對市民舉辦垃圾分類的說明會,講台前面擺放著分類樣本,電線、舊報紙、舊衣服、小型電器、礦泉水瓶、鋁罐、鐵罐等等,足足有24種。印象深刻的是玻璃瓶還要根據透明、黑色、茶、綠色和淡藍色等分成不同的種類。

而德島縣上勝町更是登峰造極,如今分類已經增加到45種,高居日本第一。上勝町2003年在日本國內率先發出了“零浪費”宣言,提出到2020年前要實現“零垃圾”。這裡沒有垃圾回收車,都靠居住在55個居民點的787個家庭的1552人(截至2017年10月1日)自己分類垃圾自己搬運到垃圾回收站。由於細致的分類,回收利用率達到了約80%。

初到新華社東京分社工作,首先就要學會垃圾分類,不然會給整個分社的垃圾處理帶來困擾,如果不按規定分類扔垃圾,就不會被清掃工廠的工作人員收走,堆在分社門口會非常煞風景。為此,還需要不時向同事請教如何進行分類。雖然一開始覺得扔垃圾確實非常麻煩,不過習慣了之后,感覺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回國后垃圾無須分類,一股腦扔到垃圾桶裡,“由繁入簡”,卻常常有一些“負罪感”。

以分社所在的東京都澀谷區為例,家庭垃圾被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類,但是其下還有更詳細的分類,例如資源垃圾可以分為礦泉水瓶、玻璃瓶、紙、鋁罐、鐵罐等類。每種垃圾都要按規定的收集時間放在指定的收集處。垃圾處理過程也十分細致,以礦泉水瓶為例,要擰下瓶蓋、撕掉包裝紙作為可燃垃圾扔掉,還要清洗干淨、踩扁后裝進回收袋裡,在規定的時間放到收集處。

對於不按規定投放的垃圾,清掃工廠的工人不僅拒收,甚至會在垃圾袋或者牆上貼上紙寫上警示的話語。對好面子的日本人來說,這無疑像是一種示眾,在鄰居面前會抬不起頭來。

2004年記者到東京工作時,塑料袋還屬於不可燃垃圾,不過隨著焚燒工藝的提高,2008年已經變為可燃垃圾了。但是總的來說,日本的垃圾分類一直在不斷走向細化。不少地區的分類都在增加。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據是否能夠焚燒而分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對再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垃圾導致環境污染以及填埋場的減少,減少垃圾的產生量日益受到重視,開始分為舊書報類、塑料類、廢電池、熒光管等。

不僅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像上文提到的水俁市這樣的小城市以及上勝町這樣的農村地區,垃圾分類也一樣有條不紊。可以說垃圾分類已經實現了全國上下一盤棋。

垃圾分類和節能環保意識密切相關,日本人從小就接受節能教育,小學教育也包括垃圾分類的知識。一些垃圾收集點未按規定分類的垃圾,會被拍攝成照片,送到小學,讓學生作為反面教材使用。通過從小就灌輸垃圾分類意識,日本人都形成了將垃圾帶回家分類的習慣,大街小巷除了個別自動售貨機旁有分類回收易拉罐和礦泉水瓶的垃圾桶外,看不到任何垃圾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按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無疑給孩子做了示范。

筆者在三重縣熊野古道參觀時,看到一位爺爺領著孫子撿地面的煙頭,還告誡孫子“如果都這樣日本會成為什麼樣子了”。在長野駕校學習期間,一起學習的日本青年看到稻田裡躺著一個礦泉水瓶子,馬上感慨道“如果都這樣日本會成什麼樣子了”。面對垃圾也總是上升到國家的高度,可能正是日本人能不厭其煩進行垃圾分類的一個動力。隻有對國家存在強烈的認同,將自己視為其中的一分子,也才會自覺維護這個國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藍建中)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