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迎來“諾獎熱潮” 從科學到工程獲獎領域廣泛

2019年10月11日08:25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日本迎來“諾獎熱潮” 從科學到工程獲獎領域廣泛

  瑞典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和日本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吉野彰成為第27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包括日本裔在內,日本自2001年以來已有18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雖然與美國超過60人獲獎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已超越英法德等國,位居世界第二。

  【獲獎豐收期】

  據《日本經濟新聞》數據,自湯川秀樹1949年獲得日本首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50年間僅有5名日本人獲獎。進入21世紀,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白川英樹為開端,日本迎來“諾獎熱潮”。

  從基礎科學到應用工程,日本研究實力雄厚,獲獎領域廣泛。

  在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日本研究人員獲得的評價尤其高。2008年,探究宇宙誕生之謎的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共同獲得物理學獎。2015年,發現基本粒子中微子有質量的梶田隆章同樣獲得物理學獎。

  有機合成是日本化學界強項。2001年,研究催化劑的野依良治獲得化學獎﹔2002年,創制蛋白質分析手法的田中耕一獲得化學獎﹔2010年,開發各種各樣工業原料化學合成法的鈴木章和根岸英聯手收獲化學獎。另外,多名日本研究人員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2012年以來,日本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四次獲得諾貝爾獎。

  【后勁存隱憂】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日本借諾貝爾獎展現深厚研究實力,卻不能忽視人口減少、研發投資乏力所致后勁不足問題。

  日本學界認為,日本研究水平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增長而提升,現在有不少尚未斬獲諾貝爾獎的重要研究成果,意味著“諾獎熱潮”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一熱潮最終會“冷卻”。

  以研究活動重要指標的科學論文數量衡量,日本研究努力顯現乏力跡象。

  日本文部科學省數據顯示,日本1995年至1997年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僅次於美國,近年卻下滑至第五位。一方面,中國從第11位上升至第二位。以中美為中心,眾多國家為促進技術創新,正大力投入科學研究。另一方面,日本面臨財政困難和人口減少問題,研發投入增長放緩。

  從過去情況看,獲得諾獎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員25至45歲取得。在當前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對20歲至39歲的年輕研究人員大多採用聘用制。研究人員追求短期成果,難以作出大膽挑戰和踏實從事基礎研究。而且,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數量2003年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徐超)(新華社專特稿)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