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志願者荒川知加子:在廣闊的中國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2019年11月22日16:40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荒川隊員(左)和倉石隊員。

多年以來,在中國一直活躍著一群普通的、可愛的日本年輕人,他們把自己的知識和熱情奉獻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們有的才剛剛涉世,中文近乎不通,但努力和樂觀卻讓他們在異國他鄉實現著做人的價值。他們就是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派遣到中國的志願者們。這些志願者通常在華一至兩年,他們的很多人深入到條件艱苦的邊遠、內陸甚至貧困地區,從事教育、醫務等工作,與當地人民生活在一起。在人民網日本頻道設立的《在中國的日本志願者》專欄裡收錄了這些日本志願者的在華經歷和真實感受。

本期內容介紹了日本志願者荒川知加子被派遣到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林業局將近2年間開展活動時的所思所感。在這將近2年間,她雖然在工作上遭遇了一些失敗,但也獲得了很多當地人的理解、幫助,甚至是友誼,並用自己的雙眼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親切熱情、胸襟開闊、充滿靈活性的國度。”她認為,自己在當地工作生活的這段經歷一定有著某種積極的意義。

盡管我知道,成為一名青年海外協力隊員之后,按規定不能自己任意選擇去哪個國家開展志願活動,但回想當初,我是抱著“在有緣被派往的海外未知的新環境中,專注於自己能做的事情,積累自身的經驗,然后將這些經驗帶回國並以某種形式回饋給日本社會”的想法,報名參加青年海外協力隊的。

經過在日本國內一系列選拔、培訓之后,我被派遣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林業局開展活動。內蒙古多倫縣遠離大城市,去之前,我用可以搜尋到的信息想象那裡的生活環境,雖然有些心理准備,但是當看到多倫縣的街道之后,感覺上比想象中的還是要艱苦一些。不過,一旦到了郊外,映入眼帘的是多倫湖美麗多彩的大自然,這又令我對即將開始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我是作為林業·森林保護專業的協力隊員派遣到當地的。剛到多倫的我雖然能夠用中文進行一些日常會話,但是還沒有達到運用專業用語和中國同事對話的水平。作為多倫縣首次接收的日本志願者,我能夠做什麼?縣林業局希望我做些什麼?坦率地講,當時雙方都比較茫然。剛開始由於雙方的交流還比較欠缺,我暫且每天到單位出勤,即便是不能進行交流,但我還是一邊在電腦上幫忙錄入一些數據,一邊觀察著辦公環境,同時思考作為一名協力隊員,我在這裡能夠做些什麼事情。

荒川隊員在中國同事的親戚家過春節。

身穿工作服推著手推車去工作。

是否有在日本被廣泛使用,又能適用於內蒙古的氣候土壤條件的技術呢?我首先想到的是托盤育苗和用生活垃圾發酵堆肥。用托盤育苗可以使苗木的成活率顯著提高,還具有耐旱性,搬運也方便。同時,既可以高效培育植樹造林用的苗木,還可以減輕工作人員搬運時的負擔。生活垃圾堆肥可以通過有效利用生活垃圾制作肥料,同時還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派遣到當地半年后,我終於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開始相關的作業了,但是此后能否順利開展活動,我一邊深懷不安,一邊作為林業·森林保護隊員正式開始了相關的工作。

所培育的苗木終於發芽了,我非常高興也十分期待。可是好景不長,半年后,宛如自己的孩子一樣被我細心地用托盤育苗法培育的苗木卻枯萎了。接踵而來的是,在運用生活垃圾發酵堆肥方面的工作,也因為文化差異而未被當地人所接納,這宣示了我在兩個方面的活動均以失敗而告終。之后分析得知,托盤育苗法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內蒙古的氣候條件,生活垃圾發酵堆肥法這種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的意識和習慣在當地還沒有形成,文化的差異導致了這次行動沒能順利進行下去。要想在林業·森林保護的工作中看到成果,也許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僅育苗就最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而作為協力隊員,我的任期隻有兩年。這時,我到當地赴任已經過去一年了,最后一個夏天也即將過去,我已無法擁有再一次挑戰的機會。

(責編:任石、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