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京抗疫現場》
日記式短紀錄片記錄中國抗疫決心
2月中旬,竹內亮和家人從日本回到南京后被隔離。對於嚴格的隔離措施,竹內亮起初並不理解,認為“太過夸張”。而南京抗疫的結果,是850萬人口的南京沒有出現一例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例,93名確診人員在3月全部康復出院,這讓他感佩至極。竹內亮表示,中國政府的決斷力和執行力、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表現出的團結互助讓他非常感動。
竹內亮當時在微博上不止一次呼吁,日本的防疫措施遠遠不夠,希望日本民眾能夠重視此次疫情。相比內心的波瀾起伏,《南京抗疫現場》卻顯得十分“淡然”。“我隻想真實地記錄我看到的內容,並不想說教。希望大家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南京的對策不代表放在其他國家依然適用,只是提供一個參考。”
《南京抗疫現場》畫面截圖
或許正是因為真實和客觀,該紀錄片在播出后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頭條,日本多個電視台和媒體紛紛報道。英文版播出后,韓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電視台也紛紛聯系竹內亮要求轉播。4月,竹內亮團隊又制作推出了《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直擊奮斗在醫院、隔離酒店、超市這些抗疫一線的人們。視頻推出后在日本再次受到關注,很多人聯系竹內亮說,“羨慕南京人”“比日本電視台的報道客觀很多”。
日前,南京市檔案館將《南京抗疫現場》系列紀錄片的相關影像資料永久保存。
採訪中,竹內亮特別提到了疫情期間中國媒體發揮的正向作用。他認為,中國媒體對奮斗在一線的人們進行了很多報道,他們努力的樣子因此被更多人看到。醫護人員、警察、志願者……正是這種正能量的傳遞,讓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更加團結自律,努力配合防疫,不願辜負所有人的努力。而日本媒體更多的是負面的導向,“不滿於日本政府的防疫政策”“民眾並不配合防疫措施”等等。“希望日本媒體能夠更多地聚焦這些努力的平凡人。因為團結是唯一能夠戰勝病毒的辦法”,竹內亮說。
后記
“住在這裡的理由”
竹內亮被一些中國網友熟知,是因為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截至3月19日,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的紀錄片已經制作發布了200集。“熊貓的報恩”團隊中,也有一些《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的主人公。
竹內亮說,曾經因為想拍攝南京而住在這裡,而現在,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他住在這裡的理由。他“慶幸”33歲時才來到中國,因為這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日本思維方式,對日本人的想法也能夠充分理解。不然,他會擔心自己因為“太喜歡中國”,而在視頻中過於“偏私中國”,從而失了客觀。他說,相信自己能夠站在相當中立的立場上,繼續拍攝、紀錄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