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譯做《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妥當嗎?

許永新

2020年09月28日09:3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日語中的人體臟器名稱,大多來源於中文,例如:心臓(しんぞう)、肝臓(かんぞう)、腎臓(じんぞう)等等,但胰腺卻是個例外,日語中把胰腺稱作“膵臓(すいぞ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胰腺並沒有作為單獨的臟器被提出來,因此在中醫所稱的“五臟六腑”的概念中並沒有胰腺這一臟器。有說法認為中醫所說的脾臟其實是脾臟和胰腺的合稱﹔還有說法認為脾臟其實就是指胰腺。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目前尚無定論。

「膵」字和「腺」字的由來

由於傳統中醫理論中並沒有胰腺這一概念,自然也就不需要這個詞匯了。但在江戶時代(1603年~ 1868年)后期隨著西醫傳到日本並不斷發展,需要對一些此前不存在的概念進行翻譯。日本蘭方醫(即西醫)宇田川玄真(うだがわげんしん),又名宇田川榛斎(うだがわしんさい),在1805年出版的「醫範提綱」(いはんていこう)一書中,為了翻譯西方文獻中的"pancreas"一詞,根據原詞的含義創造了「膵」這個字,並將胰腺命名為「膵臓」,在日本沿用至今。此外,宇田川還在該書中創造了「腺」(せん)這個字,表示體內能分泌化學物質的組織。如今,“腺”這個字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醫學上,如汗腺、淚腺、前列腺、甲狀腺等等。

圖:「醫範提綱」(來源: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

中國也曾使用膵臟一詞

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人創造了大量的新詞匯用於表示新事物,這些詞匯后來又被大量介紹到中國,並在中國扎下了根。直到現在,這個過程仍在繼續。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人氣、素人、秒殺、完勝、二次元等等,不勝枚舉。

「膵臓」一詞就是在清末傳到中國的,並且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后來又出現了胰臟的說法,但“胰”字最初並非用來指胰臟,這是一種全新的用法。1934年在日本出版的一部翻譯著作《生理學》中,中文譯者在翻譯「膵臓」時,使用了“膵臟(胰臟)”這種加注的形式,這表明當時兩種說法都是存在的。而胰腺一詞出現時間相對較晚,筆者查到的最早文獻是1964年出版的《中華小兒外科雜志》。目前,胰臟的說法多用於動物,已經很少用於人,胰腺(或簡稱“胰”)的說法佔據了主流地位。

從膵臟到胰臟再到胰腺,這個過程隻經歷了100多年的時間。而且,膵臟的“膵”字與胰腺的“腺”字,都是由同一個日本人所創造的,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是誤譯嗎?

日本有部電影叫「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中文將電影名翻譯為《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動畫片和真人電影均改編自同名小說。可能是受詞典的影響,這裡使用的是胰臟這種非主流說法,雖談不上誤譯,但似乎也不是很恰當。而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裡,而在於如何理解「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這句話。

日本人對這個題目做出了不少解讀,網上流傳的主要有兩種:(1)從女主人公(山內櫻良)的角度看,同物同治,即吃了和患病部位相同的身體部位就能治好病。(2)從男主人公(志賀春樹)的角度看,在女主死后,吃了女主的臟器,女主的靈魂就能在男主身上繼續生存。

但筆者感覺這些解讀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問題,那就是想把對方吃掉,在中日文化中的含義並不相同。

在日本,有把人物名字或形象印到甜點上的風俗,如果這個人很受歡迎的話,那麼有他形象的甜點也會非常暢銷,就是說把這個人的形象吃到肚裡,是表示很喜歡這個人。但在中國恰恰相反,隻有恨某個人的時候才會把某個人的形象吃進去,所謂“恨不能吃其肉喝其血”。因此,筆者以為,日本的這部電影中想吃掉對方(某個身體部位)其實是表示喜歡對方的意思,但翻成中文后顯然就失去了這層含義。正因如此,對電影標題進行直譯顯然不妥,而應根據內容另起標題。

(責編:陳思、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