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過勞死說再見,日本做了啥

2016年12月19日08:35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向過勞死說再見,日本做了啥

■周甄

  過勞死曾是日本職場的一種頻發現象,就像一根魚刺,讓日本政府如鯁在喉,也吸引著全世界關切的目光。
  但近年來,日本官民聯手,致力於解決過勞死問題,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預防過勞死,日本都做了哪些努力?

  頻繁加班曾是家常便飯

  過勞死的發源地就在日本,1981年,公共衛生學者上田鐵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編寫了一本書叫做《過勞死》,在書中作者提到過勞死時將之描述為“因強烈工作壓力引發的致命性疾病發作”。
  “二戰”結束,從一片廢墟中走出的日本,成功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這其中有什麼秘訣?很多研究日本的學者都把這樣的轉變歸功於日本員工以公司為家,兢兢業業的精神。
  1947年,日本出台了《日本勞動基准法》,明確規定每天工作8小時。但很少有公司真的做到了讓員工每天工作8小時,頻繁加班是家常便飯。
  我的大學老師青木裕子曾和我聊起過,她的丈夫是豐田汽車工廠品檢車間的領班,每天加班到凌晨1點才回家。而她的哥哥是一家大型餐館的廚師,因為高強度工作及頻繁的職務變動還患上了抑郁症,多次嘗試自殺。
  《讀賣新聞》曾報道,日本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小時,比德國人、法國人長400小時。20歲到50歲的日本勞動者中,42.6%的人平均每月無償加班約16.7小時﹔85%的全職員工加班,20%的人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 大約一半的人加班不會獲得額外工資。
  《不尋常的市民生活》一書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忙碌的工作就像因參戰而烙在身上的傷痕一樣,那是男人的勛章。”經濟泡沫時期,如果丈夫晚上10點之前回家還會受到妻子冷落,鄰居們也會投來同情的目光。大家都認為這家的丈夫在公司不被重視,沒有做重要的工作所以也不用加班。
  1969年,日本出現了第一例過勞死案件,當事人是一名29歲的雇員,職業是報紙發行員。在一心追求經濟增長的日本,此事未引發太多關注。直到上世紀80年代,數名正當壯年的企業界高管人士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日本媒體才開始關注這一新現象。
  隨著公眾關注度的提高,1987年日本勞務省開始對過勞死進行統計調查。1988年,日本律師、醫生開設的“過勞死110報警電話”活動,讓過勞死這個概念在日本人心中扎下根來。據“過勞死律師團全國聯絡會議”代表干事岡村親宜回憶:“一開始在日本全國僅開設了7處電話中心,且完全是短期嘗試性的,但沒想到一開通電話就被打爆,前來咨詢的人絡繹不絕,於是很快便在全國普及開來。”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