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少子化” 日本減校不減教育

2017年03月05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高齡少子化(人口老齡化與低出生率)”是日本當代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進入21世紀后,出生率持續下降導致學齡兒童數量減少,尤其是邊遠農村和偏僻地區面臨出生率下降和勞動人口外流的雙重危機,導致一部分地區出現“人口過疏化”。

 伴隨著出生率的持續下降,日本中小學規模不斷縮小,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16年統計結果,日本平均每三天就有兩所小學消失,而這種狀況至少已持續了十年。在此背景下,普通中小學的撤並在所難免。如何在偏僻山區和邊遠“離島”撤、並校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個兒童的教育權益成為日本社會高度關心的問題。

  為此,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各地在調整學校布局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幾個方面:學校的撤並和合並應以改善和提高兒童教育條件為前提,確保合並后的學校教育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在調整學校布局的過程中,國家提出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項,並對市町村級行政機構給予相關補貼﹔國家和地方政府原則上對於學校合並給予獎勵,但必須顧全教育效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具體實施。

  此外,為保証兒童的受教育權和教育質量的均等,日本至今仍保留了一批小規模學校和復式教學班(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成一班,由一位教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節課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在邊緣的離島甚至保留了隻有一個學生的學校。

  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改善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改變了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核家庭”(僅有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小家庭)成為日本家庭的基本結構,孩子們缺少和家長、老師之外的其他人(本地居民、年齡相仿的小伙伴)一起交流的機會和場所,這種封閉式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保留小規模學校和設立復式教學班,增加學生的社會接觸面,成為日本“人口過疏化”地區的大膽堅持和積極探索。此舉有利於在融洽的人文環境中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熱愛自然的責任意識,對於加強體驗性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責編:周欣一、張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