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日本大阪地震考驗抗震建筑高標准【2】

2018年06月20日08:3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新聞分析:日本大阪地震考驗抗震建筑高標准

6月18日,在日本大阪,警察疏導過往車輛。據日本氣象廳消息,當地時間18日上午7時58分,日本大阪府發生6.1級地震。新華社記者馬平 攝

“地震大國”日本一向重視地震預防和預警。《建筑基准法》是日本建筑業最核心的法律,對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較高,符合抗震標准的建筑在地震時不易倒塌。日本《建筑基准法》頒布於1950年,之后幾經修改,不斷嚴格規定建筑抗震標准。1981年日本大幅修改抗震標准,將住宅抗震等級從舊標准的震度5左右不倒提高到震度6強至震度7不倒。1981年后日本也多次修訂《建筑基准法》,不斷細化抗震指標和提高建筑抗震標准,並要求對老舊建筑進行抗震加固。

日本在地震預警方面也很先進,已建立了完善的預警體系。全國各地密布的地震監測儀器組成一個網絡,一旦地震發生,可利用地震波橫波與縱波時間差的傳播特點快速發出預警,民眾可通過手機等終端接收預警信息,在地震襲來前爭取到數秒至數十秒的反應時間。新干線在收到地震預警時可提前減速停車,工廠等可採取應急手段,減少或避免發生事故。由於地震多發,為避免不必要的驚擾,記者將手機接收地震預警的震級設置為震度4以上,隻有本人所在地出現震度4以上的地震時手機才會預警。

此外,日本注重培養民眾的地震預防安全意識,學校經常舉行抗震防災演習,告訴學生發生地震、火災后的自救措施,這對地震后的應急處置很有幫助。但即使在抗震防災意識很強的日本,此次地震依然有一名小學生死於本可避免的違法磚牆倒塌,這一新聞讓日本民眾憤恨不已,也暴露出日本防震減災方面依然存在薄弱點和盲區。日本的防震經驗表明,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不但要加強建筑物的抗震標准和防震演練,還應加強民眾的防災意識和日常防災訓練。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