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構建中日人文交流新橋梁【2】

趙剛

2019年04月22日15: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及至明代,中日兩國在文化、經濟層面的交往因航海技術高度發達,盛行海上貿易而繼續得到發展。如《明史·外國列傳》所書:“日本,古倭奴國。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東海日出而名也。地環海,惟東北限大山,有五畿、七道、三島,共一百十五州,統五百八十七郡。其小國數十,皆服屬焉。國小者百裡,大不過五百裡。戶小者千,多不過一二萬。國主世以王為姓,群臣亦世官。宋以前皆通中國,朝貢不絕,事具前史”。明朝對當時日本的總體情況已經有了詳細的了解。盡管由於前期的海禁政策以及后期的倭寇之亂,中日高層之間的交往不再延續前例,但是明朝大量的生絲、織品、明錢及書籍出口到日本,日本的硫黃、銅等礦物、扇子、刀劍、漆器和屏風等工藝品被交換到了明朝。貫穿明代,勘合貿易和地方政府的交流一直沒有停止過。明清交替之際,更有不少文人志士流亡到了日本,朱子學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在日本成為了官學。

步入近代,由於日本奉行軍國主義戰略、四處侵略擴張,給亞洲近鄰尤其是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同時,對外侵略戰爭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毫無疑問,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近代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在中日老一輩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從那一刻起,兩國關系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從1972年至今,中日兩國的人員往來從當初每年的幾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超1000萬人次,貿易額也從幾十億美元上升到今天的超3000億美元。顯而易見,友好交往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巨大利益。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中日雙方應該把握機會,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增進理解,強化包括文化交流領域在內的全面合作,共同推進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攜手共建世界和平繁榮。(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剛)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