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罪行不會被遺忘

2019年08月30日08: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罪行不會被遺忘

  ▲90歲的熊善初老人懷抱著常德細菌戰受害者名冊及個人陳述書等資料。本報記者袁汝婷攝

  ▲檔案記載的常德細菌戰第一位受害者12歲的蔡桃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日本侵略者發動的細菌戰,這一反人類的國際犯罪,慘絕人寰,給常德人民、中國人民造成了持久的創傷。在“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我們不能忘卻今天安寧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銘記歷史,呼喚和平,珍惜和平,維護和平。

  1941年11月4日,剛剛破曉,初冬的大霧籠罩著靜謐的常德城。

  一聲響亮的空襲警報刺穿天際。隨之而來的轟鳴聲,讓人們從酣眠中驚醒。膽大的居民打開窗,看見一架日軍飛機正在低飛盤旋。

  飛機並未投下炸彈,卻在城中心洒下不明顆粒。

  人們定睛一看,谷子、麥粒、棉絮和破布條窸窸窣窣落在大街小巷,如同下了一場雨。警報解除后,有人將這些東西掃攏來,足有四五百斤。

  幾天后,家住城中心的蔡桃兒打著赤腳,跑過街巷給父親送飯。12歲的少女並不知道,致命的鼠疫病菌正迅速潛入她的身體。

  11月11日晚,蔡桃兒發高燒、周身通紅、神志不清,於13日早晨死亡。

  檔案記載,蔡桃兒是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的第一位受害者。自此,奪命的瘟疫迅速蔓延,數度卷土重來,戕害常德大地。

  在1941年的中國抗戰版圖上,湖南常德是一個戰略要地。它既是連接前后方湘川公路線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又盛產稻米和棉花,是重要的軍糧、軍棉、兵源供給地。

  細菌戰,這一反人類的國際犯罪,給常德造成了持久的創傷。在日本投降74年后的今天,這裡有一群老人,耄耋之年仍竭盡所能記述這段經歷。

  他們說,害怕自己走了以后,這段歷史,再沒人知道。

  鼠疫蔓延:死亡不止7643人

  蔡桃兒去世后,多名鼠疫專家、醫生先后對其進行解剖化驗,確診為敗血症鼠疫。

  鼠疫,是死亡率很高且極為痛苦的惡疫。它起病急驟、加重迅速,主要包括腺型、敗血型、肺型,症狀有高熱伴畏寒寒戰、嘔吐腹瀉、淋巴結腫大、神志不清、鼻出血、嘔血、咯血等,患者全身極度衰竭而死,死后皮膚呈黑紫色。

  根據侵華日軍731部隊資料記載,1941年11月4日,他們在常德投放1.6公斤鼠疫跳蚤。

  無數家庭因此家毀人亡——

  現年87歲的張禮忠,因幼年的記憶而心痛了一生:1942年4月,5歲的四弟和3歲的五弟發起高燒,淋巴結腫大,抽搐而亡。為了逃避解剖火化,父親用籮筐挑起兩個弟弟,用衣服遮住他們發紫發青的小小身軀,混出城,草草埋在亂葬崗上。

  “奶奶不敢發出聲,就用毛巾捂著嘴哭,直到捂出了血。”這場鼠疫,奪走了張禮忠家中四條生命,原本生活在核心城區的富裕之家,從此破敗。

  受害者遺屬回憶,1942年春天,處於疫情高峰期的常德城內,夜間總有人穿街走巷,喊著親人的名字哭嚎。有人哭瞎了雙眼,還有人精神失常……

  張禮忠痛失親人一個月后,鼠疫病菌寄居在小販李佑生身上,蔓延出城。

  1942年5月4日,在城中做小生意的李佑生回到位於常德城西北25公裡的桃源縣李家灣(現馬鬃嶺鎮),一病不起,口吐血沫,於5月10日死亡。

  李佑生的小女兒李玉仙回憶,短短幾天,接觸過父親的多名親屬鄰居紛紛染病,20天內17人死亡。“發病時間一個比一個短,一個比一個死得慘。葬事無人辦,棺材無人抬。隻要聽到‘李家灣’,就嚇得毛根直豎。”

  李家灣“淪陷”幾個月后,鼠疫侵襲了常德城東北20余公裡的新德鄉。

  新德鄉石公橋鎮,是瀕臨洞庭湖西岸的商貿集鎮,商鋪雲集,十分繁華。今年97歲的王華璋曾居住於此,他是目前仍在世的極少數常德細菌戰受害幸存者之一。

  1942年10月底,石公橋開始出現成堆死老鼠。那一年,20歲的王華璋聽說谷米行老板丁長發一家11人染疫而死、無人收尸,來到丁家門口看了一眼。“大人和小娃娃都躺在屋裡,臉都是烏黑的,我沒敢進去。”

  短暫的停留,讓王華璋感染了鼠疫。第二天,他開始高燒、昏沉。外籍專家伯力士率領的防疫隊抵達石公橋,王華璋被家人送去,得到伯力士的救治。

  許多人至死都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奪去了他們的生命。“都說是發‘人瘟’,沒人知道是什麼病。直到防疫隊來了,我們才聽說了‘鼠疫’。”王華璋說。

  染疫幸存者熊善初今年90歲,住在石公橋以北5公裡的周家店鎮。“細菌戰”三個字,如一道傷疤烙印在他生命裡。“白天晚上都時時聽見哭嚎,到處死人。這邊上墳,那邊出殯,連做法的道士都不敢來。”

  常德細菌戰受害調查委員會花費近7年走訪調查,嚴格甄別,確認7643名細菌戰受害者。這一數據得到日本東京地方法院的承認。

  然而,7643人遠非全部。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