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尋覓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

2019年12月16日13:2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三十年前,我旅居京都東山七條東瓦町,東邊依靠綿延東山山麓,朝南傳說古代熊出沒的今熊野,西向國寶千手觀音的三十三間堂,北面毗鄰珍藏“櫻圖”“楓圖”的智積院,風景旖旎,位置頗佳。(作者為2019中國人游日本攝影大賽投稿者 馮喬)

公元794年,京都建都,稱為平安京,模仿中國洛陽城和長安城建城布局,街道縱橫宛如棋盤狀,名勝古跡星羅密布。我在木制拉門上貼了一張“古都之旅”地圖,打算游遍京都各個角落。京都東北西三面環山,發源於北山的賀茂川和高野川,在下鴨神社附近匯入鴨川,形成一個“丫”字。鴨川穿越市區到城南,與桂川又形成一個“丫”字,匯入澱川向南部平原流去。京都地理“丫”字說,是我看地圖研究出來。

下鴨神社

清水寺離我住地比較近,有三條道路可去。我經常從八坂神社經過寧寧小道、二年坂、三年坂到清水寺,這是京都保持歷史傳統風貌的經典路線。另外也可走清水坂、茶碗坂兩條近道。從東山山麓流出的一股清泉,形成音羽瀑布。有個和尚在那裡建立了清水寺,把山泉分為三道水流,寓意學業、戀愛、長壽,讓人飲用,祈求幸運。懸崖上建筑了木質清水舞台,春天看櫻花鋪滿了山澗﹔秋季樹林又像魔術師變成了紅葉。

清水寺

京都站往北走不遠,西本願寺和東本願寺對稱而立。那時,我覺得這兩個寺院規模差不多,木質建筑氣勢弘大,雕刻精美。建東本願寺時,搬運建材缺乏繩索,各地女信徒獻出美麗頭發,編織了粗40厘米,長110米,重達1噸的巨型繩索“毛綱”。西本願寺有唐門、書院、御影堂、飛雲閣、能劇舞台等古建筑,院中銀杏樹秋天呈現金黃色。我沒料到西本願寺和東本願寺,以后在世界文化遺產評價中分了伯仲。

西本願寺

從西本願寺往北走,會遇到有護城河的二條城,這是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康成的住所。御殿裡有鬆鷹圖屏風,人赤腳走在木頭走廊上,會發出鶯鳴鳥叫聲音,這是古代防止刺客潛入的巧妙設計。二條城內有內濠、城堡和庭院,還栽種了滿園櫻花。

二條城

每年5月15日,京都舉辦“葵祭”。京都人扮演王朝文武百官,穿著華麗高雅古代服裝,牽著系葵葉的牛車馬車,從京都御所出發,到下鴨神社和上賀茂神社去祭祀,消災避難,祈求豐收。一個“葵祭”牽連了三處名勝:京都御所、下鴨神社和上賀茂神社。在上“丫”字交匯處,下鴨神社以祭祀水神聞名。夏日,下鴨神社有一個“御手洗祭”,人們穿過森林,紛紛赤腳下到清涼的小溪流裡,手裡端著點亮的小蠟燭,淌水穿越橋洞,把小蠟燭插到神龕裡。葵祭終點站是上賀茂神社,以祭祀雷神出名,傳說雷神保佑農業五谷豐登。

上賀茂神社

金閣寺,又名鹿苑寺,是京都的旅游標志。鏡湖池畔的三層金閣,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據說金閣所貼的金箔,其總重量達到20公斤。這座樓閣被一個和尚放火燒毀過,也被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寫入小說,金閣寺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金閣寺

我第一次去東寺,竟是為了去看東寺古玩集市。每月21日,東寺舉辦集市,類似中國廟會和西方跳蚤市場,許多人在東寺裡設地攤賣書畫、骨瓷、銅器、絲綢、擺件,甚至還有外國人在東寺練攤。到了櫻花季和紅葉季,東寺又變成小吃集市。東寺五重塔,是日本古代最高的塔,塔高55米。京都對市內部分區域建筑限高45米,參考依據東寺塔高,希望附近建筑不要遮擋東寺塔,讓東寺塔成為城市天際線的一個突出點。

東寺

那年是平成元年,中國人在日本大多在為學習和打工奔走,出國旅游還沒有形成氣候。我也在送報打工,報紙上看到京都在籌備幾年后的平安京建都1200周年,但我那時還不清楚世界遺產之說。我在年底回國了。

1994年,京都建都1200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物、建筑、遺址等方面評估參評單位在世界人類文化歷史上的價值和影響,頒布《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為世界遺產,將京都17處名勝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條城、清水寺、西本願寺、東寺、下鴨神社、上賀茂神社、金閣寺、銀閣寺、龍安寺、仁和寺、天龍寺、西芳寺、高山寺、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醍醐寺、延歷寺。

此時,我看到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京都17處名勝,我已經去過7處,沒有去過10處。以后多年,我曾經幾次去日本,但一直沒機會擴大戰果。

(責編:陳思、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