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鄒雅婷

2022年10月11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跨越兩國的審美:日本與中國漢唐時期文化交流”展覽現場。清華藝博供圖

模仿中國銅鏡式樣、紋飾的日本仿制鏡,日本奈良古寺遺址出土的唐三彩獸足,記載日本遣唐使經歷的井成真墓志拓片……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日舉辦的“跨越兩國的審美:日本與中國漢唐時期文化交流”特展上,種類多樣的文物勾勒出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華大學與日本奈良縣政府聯合舉辦此次展覽,向觀眾展示源遠流長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展覽匯集了來自日本奈良縣立橿原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100余件(套)與中國相關的文物,其中有諸多首次出境日本的珍貴文物,同時還展示了中國文博機構收藏的數十件與日本相關的文物。

展覽分為“倭人的姿態”“倭國與中國”“日本國的成立”“祈禱的樣態”“大和的地寶”“中國視角的日本”6個單元,追溯古代日本國家發展進程,梳理中日兩國悠久的交流歷史。

“倭人”是“日本國”建立前中國對日本人的稱呼。“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中的這段文字是中國正史中有關日本與中國外交的最早記載。公元前1世紀左右,日本列島正處於彌生時代,倭人橫渡大海,遠赴中國。

展覽中有一塊東漢末年的楔形墓磚,出土於安徽省亳州市曹操宗族墓群元寶坑一號東漢墓,磚上刻有與日本相關的字樣,對研究中日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自彌生時代至古墳時代,大量的中國制銅鏡被船載至日本。在日本,模仿這些舶來品生產的銅鏡被稱為仿制鏡。與從中國進口的銅鏡相比,仿制鏡的紋樣和銘文有所簡化,還有一些帶著日本特有的鈴鐺。三角緣龍虎鏡是日本古墳時代銅鏡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龍虎形象取代了中國銅鏡中常見的神獸圖案。奈良縣天理市下池山古墳出土的連弧紋鏡,是以東漢連弧紋鏡為原型制作的特大仿制鏡。此鏡直徑37.6厘米,鑄造精良,毫不遜色於中國銅鏡。從附著的纖維可以看出,它被收納在一個荷包形鏡袋中,埋於專用小石室內,在陪葬品中受到特別待遇。

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曾4次遣使入隋、十幾次遣使入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展覽中呈現了多幅陶板復原高鬆塚古墳壁畫,壁畫中的四神圖、星宿圖和人物群像是中國隋唐墓葬壁畫的常見題材。高鬆塚古墳是7世紀末至8世紀初建造的,位於奈良縣高市郡飛鳥歷史公園內,古墳中的壁畫是日本國寶,其繪畫內容明顯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影響。

展覽中還能看到奈良縣櫻井市安倍寺遺址出土的唐三彩獸足,年代為8世紀,與之並列展出的是同時期的奈良三彩小壺、奈良三彩底托等。色彩鮮艷的唐三彩被帶到日本,日本國內工匠模仿唐三彩燒制出奈良三彩,其產地主要在平城京及其周邊地區。

中方展品中也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文物。河南洛陽龍門神會墓出土的唐代鎏金青銅柄香爐,與日本正倉院所藏赤銅柄香爐形制幾乎一致。神會是禪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被尊為禪宗七祖。禪宗於12世紀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介紹,此次展覽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繼2018年“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以來第五個中日合作的國際交流展覽,展期將持續至12月4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10月11日 第 07 版)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