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2日09:02 来源:京华时报
记忆是需要坐标的。这个坐标有了时间的经度,有了空间的维度,有了人物的温度,记忆就有了永恒的可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需要一个个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坐标。 |
立法宣誓
既是堂堂正正的胜利者的宣言,是告慰千千万万殉国烈士和死难同胞的祭词,也是提醒日本历史修正主义者的警言。
在抗战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处于记忆坐标轴的同一平面,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日本歪曲记忆,硬币就会变形。举例说,日本将8月15日称为看不出胜败的“终战日”,而这一称呼消减战败的同时,也消减了战胜。理由很简单——如果没有战败国,中国也好,美国也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也好,胜利从何而来?
也正因为如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立法通告中,明确给出了立法的主要理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
这既是堂堂正正的胜利者的宣言,是告慰千千万万殉国烈士和死难同胞的祭词,也是提醒日本历史修正主义者的警言。
史家公认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为二战胜利所付出的牺牲不应被遗忘。
在严肃的史家笔下,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性贡献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公正和中肯的评价。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中国抗战史专家拉纳·米特不久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对塑造当今世界格局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为二战胜利所付出的牺牲不应被遗忘。”
当年同为对日战胜国的美英苏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对此洞若观火。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红军元帅崔可夫在回忆录中感慨: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但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战后一段时期,日本进步的历史学家对中国的贡献也有过公允评价。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家永三郎在《太平洋战争》著述中明确提出,太平洋战争(1941年日美开战以来)与始于“九一八事变”的中日战争不可分割,中国大陆始终是主战场,而中国人民是实至名归的胜利者。
耐人寻味的是,战后日本历史修正主义者发起的代表性“攻击”就是针对家永三郎。旷日持久的“家永教科书诉讼”官司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最后以家永三郎的实质败诉而收场——这正与日本历史修正势力上升的时间轨迹相重合。
三纪念日
基本构建出庆祝胜利、铭记苦难、彰显烈士的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坐标轴。为后来者传承永久的民族记忆。
历史的巨轮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修正主义倾向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出现进一步高涨趋势。先有小泉纯一郎首相6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有安倍晋三首相试图改写侵略定义,多次对战犯顶礼膜拜,日本社会的整体保守化倾向也愈发鲜明,对历史的歪曲更加肆无忌惮,对战后秩序的挑战也越来越露骨。作为付出最大牺牲的二战胜利国之一,中国完全有权利、有责任从法理和道义高度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保持压力。
全国人大在今年2月确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又于昨日(8月31日)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三个庄重的纪念日,基本构建出庆祝胜利、铭记苦难、彰显烈士的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坐标轴。
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卫国者,殉国者,死难者,幸存者,都将在这个坐标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后来者传承永久的民族记忆——探索与梦想,牺牲与苦难,光荣与胜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