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2日09:02 来源:京华时报
记忆是需要坐标的。这个坐标有了时间的经度,有了空间的维度,有了人物的温度,记忆就有了永恒的可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需要一个个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坐标。 |
□纵论:9月2日日本失联的战争记忆
1945年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舰上,日本政府全权代表重光葵外务大臣和日本军部(大本营)全权代表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在投降文书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法律意义上正式落下帷幕。
但是,战后至今,在日本国民有关“那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图谱中,已经没有9月2日和“密苏里”舰的坐标。愈发鲜明的则是8月6日、8月9日、8月15日,分别对应广岛原子弹、长崎原子弹、天皇“玉音放送”。
在有意诱导和无意识的记忆遴选后,日本的集体战争记忆只剩下两种。一种是以广岛、长崎为代表的被害记忆,另一种是以麦克阿瑟将军叼着烟斗踏上日本国土、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为象征的被占领记忆。
被害记忆和被占领记忆经过不断反刍和自我增殖,日本的战争记忆与世界的战争记忆严重错位,“日本特色”的历史认识正植根于这两种记忆的土壤里。
被害记忆对内消减了上至裕仁天皇、下至狂热庶民的战争责任,对外消减了以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为象征的加害记忆。每年8月6日、8月9日、8月15日盛大举行的追悼式,成为一代一代回炉和烙刻被害记忆的仪典。
被占领记忆则催生和滋长了历史修正主义的暗流。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者将盟军占领和远东国际军事审判视为日本皇国史上的最大屈辱,由此滋生出以清除被占领印记为目标的反弹动力。在历史修正主义者的记忆中,盟军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和美国主导颁布的和平宪法是两大必欲去之而后快的魔物——这正是当前安倍政权“夺回日本”的思想根源所在。
不断强化的被害记忆和被占领记忆限制了日本社会对侵略历史的反省深度和广度。仅从战争记忆坐标的纪念日为例,日本与德国形成了鲜明反差。在战后德国人的战争记忆中,既有5月8日、5月9日的投降日,也有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日(“纳粹遇害者追悼日”),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日,甚至有7月20日(1944年)希特勒暗杀未遂日。
而在日本的集体记忆中,连“9月2日”这一全球公认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都已“失联”,更何况“9月18日”(九一八事变),“7月7日”(卢沟桥事变),“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这些日子。
日本一直走不出“战后”迷宫,关键原因就是丧失了上述重大记忆坐标。安倍政权兜兜转转走的老路,日本社会没有警戒,没有抗拒感,甚至送上喝彩,根子也正在于此。(冯武勇)
□各国二战相关纪念日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德苏签订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起,5月9日被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天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每年这天,莫斯科都要举行集会和阅兵,国家领导人前往红场的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
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遭日本袭击,2300多名美军官兵丧生。每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纪念日。2011年,珍珠港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把12月7日定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4月末或5月初)是以色列的国家大屠杀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在大屠杀纪念馆悼念死难者。
◎新加坡全面防卫日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陷狮城。新加坡于1967年2月15日竖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将每年的2月15日设立为“全面防卫日”,以纪念日占期间死难的同胞。